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班里30人 只有4个干演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3:55 北京晨报

  ■艺术类院校报名火爆 ■表演系毕业多数成“北漂”

  核心提示

  关注“明星班”就业状况

  艺术类院校报名、考试正在火爆进行中,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昨日开始进行三试,约20%的报名者有幸踏入三试门槛。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小剧场里,墙壁上挂着每一届表演系学生的毕业照,每张照片有20至40个人不等,每张照片中被大多数观众所熟知的也就一两个人。门外,近6000名考生报名,等待圆明星梦。记者通过调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3届毕业班,解剖“明星班”毕业生的生存状态。

  “明星班”·报名

  来考的都是“人尖”

  ●每个人都很自信,朗诵者如果不被打断,他就能一直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表演专业是大众心目中成为明星的捷径,自然报名者和录取名额之间的差距很大,竞争也最为激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3届毕业生薛硼回忆起当年自己报考时的场景,仍然很庆幸。

  “以前我中专毕业在一个照相馆干摄影师,做一份没有太多激情的工作,总想走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后来对自己外形的自信,还有对电影的热忱让我跨进了报考中戏的队伍,”薛硼告诉记者,“来到考场我才知道,其他报名者都准备得非常充分,有的甚至花上万元读了考前培训班,只有我一头雾水就过来了。”

  考试分为朗诵、音乐、表演等部分,薛硼在台下看着其他考生,心里开始打鼓。“每个人都很自信,朗诵着《我的父亲》,声情并茂,如果不打断他就能一直滔滔不绝地说下去,还有女同学上去唱《青藏高原》,一嗓子就能喊上去,我都被他们震晕了。”

  直到薛硼朗诵的时候,他挑选了一个童话《猴子种玉米》,说的是猴子种玉米的时候,小猪过来说不适合,于是猴子拔了种其他的,然后兔子又说不适合,猴子又拔了,这样周而复始,别人的玉米都长出来了,猴子的地里什么都没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童话,我却结结巴巴地说不下去,一方面是紧张,另一方面是不自信,直到老师打断我说‘可以下去了’,我才不知所措地走下去。”

  但让薛硼意外的是,放榜的时候他竟然考上了。“也许是老师认为我勇气可嘉,这样没有底子也能来考试,或者是认为我就像一张白纸,有可以书写的空间,不过庆幸的是我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踏出了自己梦想的第一步。”

  “明星班”·入门

  模仿动物练“自然”

  ●多样化的学习、训练解放了天性,同学们感受到了艺术殿堂的奇妙。

  中央戏剧学院的课程很丰富,薛硼和同学在里面接受了“声、台、形、表”各个方面的有序训练。“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说人话’,不要‘洒狗血’,意思就是要自然,不要做作地演出。”同学孙滔告诉记者。

  解放天性让同学们尝试到了艺术殿堂学习的奇妙,“动物模仿”课程让同学们练习学猫、狗等动物,“模仿练习让我们放开自己,不再惧怕别人的眼光。”薛硼告诉记者,自己当时练习的是一条肉虫,跟练习公鸡的同学分在一组,表演公鸡吃肉虫。“台下笑声一片,而我们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也开始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表演逐渐自然起来。”

  随后的小丑练习让同学们更进一步解放自己,在台上表演自如。考试的时候也非常紧张,“排练场只有几个,很多同学要考试,只要宿舍一有空房间就钻进去刻苦排练,经常练到半夜三四点,”薛硼和同学们告诉记者,“在中戏的那几年,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明星班”·幸运

  在学校就被挑走

  ●这样的机会很少,一个班只有一两个同学有这种幸运,能出头的只是凤毛麟角。

  在大众看来,进入中戏和北影,几乎就具备了一夜成名的最好资本。当记者把章子怡等典型拿出来作为例子询问薛硼等人时,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能出头的只是凤毛麟角,出头实在太艰难了。”

  薛硼那一届表演系有8个班,每个班大约30人,但最后能成名的并不多。“就拿我们班举例,在读书期间有几次导演来挑人,我们宿舍的一个哥们儿就被挑中了,因为他是南方人,个子不高,而且皮肤白净,长着娃娃脸,最重要是他能说当地方言,当时那个导演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于是他就被幸运地挑走了。”

  在学校就被挑走的人,就算非常幸运的人,但机会很少,往往只有一两个同学有这种幸运。“而且导演挑人是带着思维模式来的,他的戏里就需要这样一个角色,见到你他觉得就是这个样子,于是你就被挑走了,这就是机会,就算不给我们任何报酬,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去表演。”薛硼告诉记者。

  “明星班”·毕业

  一半同学直接失业

  ●大家漂在北京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某天“麻雀变凤凰”机会的降临。

  毕业3年,薛硼说自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任何机会我都不放过,有些公司打着介绍角色的旗号,我也一再相信他们,直到自己被一次次欺骗。”

  毕业后,薛硼和一些同学就进入了半失业的状态,大部分时间都在跑龙套,当一些一冒头就被打死的小角色,薛硼当得最多的就是别人的男朋友角色。“这些角色都不是我们喜欢的,但我们必须要做,首先要填饱肚子,其次就是相信有一天自己能翻身。”

  当小龙套的经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这行的艰辛,“每次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我们都要痛哭,里面的细节跟我们生活简直一模一样,多少次别人说给我个好角色,后来准备上台时临时换人,自己拿着剧本死活不肯放手,那些场景让自己都心酸。”

  一个班30人,除了两个在学校被幸运挑走以外,还有陆续凭借家里的关系、自己读书之前的关系之外,大约还有一半人漂在北京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某天他们能够“麻雀变凤凰”的机会降临。

  老师·盘点

  一个班30人

  有4个当演员

  北京电影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给记者讲述了几年前自己所教过的表演专业一个班的毕业情况。“这个班一共有30人,毕业的时候,所有人都留在了北京,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要留在北京,因为大家都说北京机会多。据我所知,他们毕业的时候有两个人在文化公司找到了工作,有三四个人去了剧团,有三四个人去学校当了老师,另外大多数人都没定。所以,毕业后,大多数人成了‘北漂’”。

  “其实,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境非常好,所以,他们做‘北漂’在生活条件上并不是特别辛苦,但最辛苦的是他们的心理。有的学生为了能演上戏不断地放低自己的要求。”

  “过了几年后,我在打听他们情况的时候,发现他们后来真正干演员的只有4人,大多数人都转行了。有人去做了电视导演,有人在文化公司打工,也有人到学校教书。有个学生我听说去做房地产生意了,这和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也有人到现在依然是‘北漂’,还在四处找剧组。”

  记者了解到,中戏表演系1992级有15个人,毕业10年,现在还有机会从事表演的只有2个人,其余都转行了。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全班22人,毕业后没有一个成为职业编剧,大多数人转行做媒体或者其他行业,剩下的十几人多是从事不固定的影视编剧工作。而中戏1999级导演系,一个班15人,毕业后有机会做导演的只有两个人。

  导演把脉

  演员供过于求

  “现在影视市场上,演员确实是供过于求。”导演刘惠宁说。而导演戚健介绍,除了“北漂”一族以外,还有浙江影视基地横店的“横漂”一族。有时候剧组把2000至3000元一集的角色价格压到1000多元,也有新人愿意演,有的戏甚至不给钱也有在校学生愿意演。一位业内人士说:“我国一年生产1万6千部(集)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中由知名男女演员担任的就有三分之二还多。一个演员的生命周期太长了,一旦成名就可以在银幕上活跃很久,留给新人的机会不是很多。”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新人成名,关系、机会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包括娱乐圈里的“潜规则”。

  专家提醒

  艺术专业毕业生

  就业危机已显现

  针对近年来艺术院校招考出现的火爆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钧告诉记者,这种现象里面有市场的因素在起作用,文化产业本身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盈利空间巨大,而近年来一些影视剧的流行和市场对明星大腕的追捧,都形成了一种令人咋舌的财富效应,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特别是去年“超女”一夜成名,更让家长和孩子有了盲目的心态,总觉得机会很有可能会降临在自己头上。面对这种市场效应我们必须有一种清醒和理性的认识。毕竟,艺术市场所谓的明星效应、大腕效应就集中在几个明星和大腕身上。

  唐钧说,考生家长一定要对自己孩子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培养一个艺术院校的学生所需的费用是一个普通学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不惜倾家荡产甚至举债去让孩子学艺术,而能够成名的毕竟是少数,这种投入和产出是比较盲目的。随着近年来艺术院校的扩招,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周萍 代小琳

  “明星”·心态

  “最重要的

  是对艺术的追求”

  薛硼说:“我经常颓废,但这个行业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自信,所以白天我都在睡觉,因为害怕别人忙碌的时候我没有事情,心里产生落寞的感觉,等到夜深人静时,我就静静地构思自己的未来,寻找机会,保持自己的信心。”谈到等候的时间,薛硼说有时他会想再等5年,一旦有少许事情让自己兴奋,他又会把这个时间无限地延长。“毕竟我们都舍不得,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梦想,也许成不了明星,但对艺术的执著不会改变。”

  数字·费用

  报考:花费数千元

  记者了解到,以一个家长带一个孩子报考计算,每天两个人伙食费大约在50元左右,租住临时住所一天大约50元,外地过来的交通费大致在1000元,很多孩子都会报考几个学校,报名费约在400元。考生一般还会购买考试书籍资料,有的孩子考前会报一些辅导班,这样的费用在3000元左右,时间长的更多。

  前期投资则远远高于这些考试时的花费,很多孩子在家都要专门学习形体、声乐等项目,培训费用1年也得好几千元。

  大学:没十万下不来

  中戏目前每年学杂费大约2万,4年就是8万多元钱,包括生活费用等,大学期间没有10万拿不下来。中戏学生告诉记者,有的学生把钱交给演艺公司,期待寻找机会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公司都能把我们骗个成百上千,这都是成长路程中必须支付的学费。”

  

班里30人只有4个干演员

  2月9日,中戏表演系开始初试,考生小跑进入考场。8913名考生中,只有20%左右能进入三试。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班里30人只有4个干演员

  手持喇叭,组织报名。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班里30人只有4个干演员

  场外家长,同样紧张。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班里30人只有4个干演员

  初试通过,喜上眉梢。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