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读经典引发争议——“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5:4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大学生读经典引发争议——“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八

  

大学生读经典引发争议——“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八

  

大学生读经典引发争议——“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八

  

大学生读经典引发争议——“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八
近几年,我省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去年10月,南阳理工学院也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他们的做法之一是,在2005级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开设一门限定选修课——中华文化经典,且计算学分。本科生须修满2学分、专科生须修满1.5学分,否则,将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一做法一推出,即在该校师生中及社会上引起争议。

  全校新生齐读经典

  2月18日,是南阳理工学院学生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商学系营销专业2005级学生贾敏一回到学校,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从包里拿出《老子》一书,静静地看了起来。她说:“开学后,这门课就要考试了,考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书。”

  对学校开这门课,贾敏持赞成态度。她说:“如果一个英国人说他不知道莎士比亚,是很可笑的。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对老祖先留下的这些经典多少有些了解,特别是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不也是很可笑、很可悲的吗?”

  生化系生物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李斐然说:“很多学生学英语很积极,反而把我们的母语丢弃在了一边,看到这样的现象,我非常难过。现在,不要说毛笔字了,就是钢笔字很多学生都写不好。我觉得,我们的文化有一种被从中间生生割断了的感觉。以前读古诗词时,觉得很有气势,意境很美,这对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和情操是非常有好处的。”

  王振是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也是校报的学生记者。他说:“去年12月,在我们学院开的一次招聘会上,我采访了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他就要求应聘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从这件事上看,学些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对今后的就业也会有帮助。”

  其实,早在南阳理工学院前,全国及我省一些地方就开展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工作及活动。只不过,南阳理工学院制定了强制性措施。

  那么,作为一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南阳理工学院

  的决策者们开这门课的呢?

  诵读经典的背后

  “一个大学生在写信时,竟然夹杂着大量英语甚至汉语拼音。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没学好,连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写,这样的人难道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吗?”说起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极差这一现象,南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安身健痛心疾首。

  他说:“通过几年的学习,只能说有些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人文知识和个人修养上比较差。有些大学生不会做人、不会做事,缺乏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等,甚至在人格上都有缺陷。这样的人才充其量只是一个产品,甚至是废品。”

  在去年11月25日该院“四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和行为教育、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和法律教育)”动员大会上,院长姚锡远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五大“病症”:伦理道德水平低下、心理素质堪忧、自我防范和识别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和心理生理健康水平低。

  他说:“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冲击,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猛烈冲击;二是独生子女的后遗症表现,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三是生理、情感以及家庭变故造成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四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软化、知识教育的硬化造成的知识体系不平衡等等。”

  安身健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除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外,还要从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做文章。”

  “我们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学生从高中分科到大学,对人文知识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姚锡远说。“而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应是其中的一个支撑点。如果在这方面淡薄,对学生智能的发挥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掌握更多的民族遗产,就能激励他们爱国、爱民族的情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对自己的民族有一种认同

  感和亲切感。”

  充分的准备与宣传

  通过翻阅南阳理工学院报,记者感到他们推出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这门课也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早在2002年4月,该院就邀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来

  做客,并作了一场“踏平坎坷、立志成才”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报告。讲完之后,杨叔子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要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为人奴役。”

  据介绍,杨叔子的博士生必须能背诵《老子》和至少半部《论语》,才能参加论文答辩。

  “随后,来院访问的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和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德炳等人,都语重心长地谈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该院院报在2002年刊发的一篇长文《我院学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环境透视录》中这样说。

  这篇文章谈到了诸多令人担忧的人文素质现象,重新审视了该院的人文文化,这篇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敢问路在何方”。在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提高人文素养,是我们的灵魂得以提升的一种向上之路与致远之旅。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去年5月,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全国组委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召集人刘冰教授,在该院也作了一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演讲。演讲中,刘冰阐释了在青少年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并勉励该院坚持开展下去,争做全国高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示范(之前,该院电子系曾开过这方面的课)。

  虽然他们在开这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有一些学生与教师对此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在一些做法上。

  有争议是正常现象

  安身健说:“在推出这项措施的时候,有部分师生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行了,人文是次要的;还有些人认为,这些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学它何用?其实,这都是一些糊涂的思想。当然,有争议也是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在当前一些人不太重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情况下。”

  贾敏说:“我身边的一些同学也不是反对学校的做法,我觉得他们主要是不理解,认为学这些对自己没什么用。一些人觉得这些与专业课没有多大关系,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还有一些人认为,与专业知识相比,这些不会对自己今后的就业起明显的作用。所以,一些人只是应付考试。”

  李斐然说:“应付现象很正常,其实,学什么都会有人应付。虽然有些人是应付,但学总比不学要好些,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慢慢喜欢上的。”

  在分析有些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时,贾敏说:“现在是同学们自学,有些同学本身古文的基础知识就比较差,让他自学他看不懂,他的兴趣肯定不会大。作为中华文化经典,我认为需要有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学生理解得可能更深刻,兴趣也会提高。”

  省会某高校一位教授认为:“南阳理工学院开这门课值得肯定,想法也很好。但这样整齐划一地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学,且要计算学分、与毕业证挂钩,一些学生会否产生逆反心理,效果会否很差?如果是一门选修课,应付的现象可能会少得多,效果也会更好些。”

  而南阳理工学院教务处一位负责人则说:“如果不考试,没有强制性措施,这门课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我们的目的怎么能达到?”⑤5

  □本报记者秦兴利本报通讯员罗新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