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6: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开幕了。这是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部署实施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动员会。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我省科技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建成创新型省份,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山东和全国一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特别是“十五”以来,通过狠抓“三个亮点”,培植“三个一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显著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过去打下的良好基础,让我们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充满信心,目前面临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与先进地区相比有差距等问题,也必将成为激励我们急起直追、奋力赶超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坚定不移地走山东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就一定能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迈出更大步伐。

  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技术创新成果的分享需要支付成本,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我们要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围绕资源环境、新能源、现代农业、海洋开发、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生物等重点领域,大力提高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要面向和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大力提高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要加强对引进技术和项目的统一管理,大力提高技术项目引进领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是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基础性设施。我们要联系实际,深化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社会化和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要依托自然区划或行政区划,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点或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同合作,努力实现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基础上推动地区之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提高全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加强领导,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需要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的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特别是新近出台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落实到各个产业、行业、地区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今天的山东,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用15年的时间使我省进入创新型省份的行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永葆昂扬向上的锐气、知难而进的勇气、争创一流的精神,坚定信心,扎实苦干,知难而进,勇攀高峰,开创我省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