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打好建筑节能“组合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9:02 四川在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推动建筑节能,既能降低全社会建筑能耗和资源能耗,又能让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可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月19日《新华网》

  2006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降低全社会建筑

能耗和资源消耗,是关系国家能源战略和资源节约方针的重大任务,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各地建筑节能的组织领导机构不断加强,地方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节能培训和宣传工作以及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的进展,建筑节能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拓宽,但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仍然是叫好不叫座,推广建筑节能仍然任重道远。如2001年就被建设部列为国家建筑节能试点城市的合肥,每年新增近600万平方米,但真正的节能建筑不到2%。建筑节能为何“叫好不叫座”?一是开发商积极性不高是重要原因。一般来讲,建造节能房的成本比普通住宅高出10%左右,每平方米售价也将随着“水涨船高”。而节能房的售价较高,市场又不看好。二是建造节能建筑与传统的工艺不同,建筑设计从围护的结构、设计的角度、施工的角度、计算系数等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施工要求高。开发商认为,节能建筑与普通住宅从表面上并没有多大差别,消费者在短期内感受不到节能效应。三是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市场激励机制的缺失,也是阻碍节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上升至40%,超过工业、交通、农业等其他行业,居各能源消耗之首。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供求紧张的矛盾日趋严峻。而我国全面实施建筑节能才刚刚开始,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去年7月1日才刚刚颁布,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建筑业需要。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另外原有400亿平方米存量建筑中有约三分之一还需要进行节能改造,仅改造这一项大约要花费26000亿。因此要改变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被动局面,需要全社会共同打好“组合拳”,共同为百姓造福。

  一是加强建筑节能宣传教育工作。建筑节能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能否缓解我国能源供求的紧张状况,而且还关系到全球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推进。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画等媒体宣传,努力提高社会各界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并通过发动群众来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共同为我国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呐喊助威、献计献策。

  二是加快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出台适合当地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如实行新建节能建筑的墙改基金返还、税收减免以及给建筑节能单位的财政补贴和贴息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快解决节能不节钱的问题,充分调动消费者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节能”为 “我要节能”。

  三是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我国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的重要环节,事关此项工作的圆满完成。尤其在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处在起步阶段,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运用节能标准、节能技术的能力。

  四是加强监管力度,出台奖惩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全过程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监管。将建筑节能情况作为工程评优的重要内容,未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工程项目一律不得参加优秀工程设计、鲁班奖等奖项的评选。同时对没有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要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处罚,对屡教不改者可以吊销其资质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温室气体效应的破坏结果人人都不能躲避,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的未来需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能力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