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红军白醒亚:比石光荣还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9:22 南方新闻网

  讣闻记录生命

  逝者:白醒亚

  河南人。老红军,原广州铁路局基建处顾问。1937年2月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战役上百场,曾三次负伤。

  2006年2月13日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92岁。

  只有一套住房的他,去世前4年,瞒着家人将房子捐出去做幼儿园。

  1961年,他把修铁路的钱拿出来给铁路工人买米吃。理由是:饿肚子能干活吗?

  他的几个孩子文化程度都不高,因为父亲希望他们做农民和工人。患重病的大儿子被他送去“上山下乡”。儿子26岁去世时,他说,孩子是死得其所!

  就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主人公石光荣,白醒亚似乎一生都没有走出革命战争年代。

  生死由命何悲伤,希你乐观放眼量。

  一旦驾鹤乘风去,多教儿孙继党光。

  熟读马列和毛邓,刻苦勤奋挑大梁。

  常怀忧国忧民意,改革开放富国强。

  ——白醒亚《慰老伴杨林同志》

  两鬓斑白的杨林还没习惯这么安静的下午。

  广州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春雨。她起身关上窗,屋里更暗了。不久前,她和老伴吵了50多年来最激烈的一架。没过几天,92岁的丈夫白醒亚永远闭上了双眼。

  私下将房子捐做幼儿园

  不开追悼会,将房产存款充公,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机构,正是白醒亚留下的这个遗愿引发了夫妻俩那场“最激烈的争吵”。

  前几天,广州铁路局老干部处主任吴福来上门办理房子的转名手续,杨林和孩子们才知道自己住的房子原来早在2004年就被白醒亚立下遗愿“捐做幼儿园”了。

  为此,两位老人在医院吵了一架,几乎大打出手。“你把房子捐出去我住哪里啊?”白醒亚却气冲冲地说:“公家怎么办你就怎么办,你就是家庭妇女,思想落后!”

  劝不了他,家人们只好找来白醒亚的老同事老朋友梁甲荣。“我当时说他,你有什么资格把房子转名,这里还有杨林的一半呢,你走了让杨林住哪!可是没有用,这个白老头太固执。”梁甲荣说,白醒亚坚持认为: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死后当然要交回去。

  没办法,吴福来只好瞒着白醒亚暂时搁置了这件事情。

  吴福来说,每当领导主动问白醒亚需要什么时,他最常说的话就是:“打仗的时候多少老战友都死了,我们能活下来的还提什么要求呢!”

  一颗子弹穿肺而过

  白醒亚是河南人。1937年2月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战役上百场,曾三次负伤。

  晚年他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当年自己参加的难忘一役:1942年5月,日军集中兵力对晋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任泰西军分区一团营长的白醒亚带领不足一连的兵力掩护军分区机关和老百姓向山区转移,在泰安与日军第59师团的200余人发生激战,三个多小时战斗异常激烈残酷,我方最终只剩下20来人。

  此战,白醒亚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他左侧胸打入,擦过心脏,洞穿肺叶等部位,从右下部出来,留下了终生咳喘的残疾。这个弹壳至白醒亚过世时仍留在他的肺片中,成为他金戈铁马生涯的终生见证。

  就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主人公石光荣,白醒亚似乎一生都没有走出革命战争年代。在住院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常常半夜说梦话,不断重复着“缴获的战利品赶快分给农民”、“一定要让农民们吃上饭啊”……

  “文革”中工人为他站岗

  和白醒亚工作过的人几乎都领教过他的火爆脾气。梁甲荣和他早在1951年就认识,又共同在铁路系统工作了数十年。他回忆,白醒亚下工地时,常常一言不和就和工人吵得面红耳赤,但过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他很热情,是那种肯为别人掉脑袋的人。”梁甲荣清楚地记得,1961年,白醒亚带着工人抢修被洪水淹没的京广线铁路坪石至韶关线,当时粮食紧张,工人们常常饿得没力气干活。“他也不征求领导意见,就把修路的钱拿出来给大家买米吃。别人说这样做不符合政策,他却反驳人家,工人饿肚子能干活吗?”

  儿子白研回忆,“文革”开始时,白醒亚也是“文革”的狂热者,曾拿着“文革万岁”的旗子在街上游行。“他看到很多知识分子、技工都被批斗,实在觉得闹得不成样子了,开始反省,着力于那些被批斗的知识分子平反。”

  正因如此,当白醒亚被划为“左派”时,一帮湖南工人在一工程师的组织下,专程从湖南赶到广州,在他家门前站岗,使他得以躲过浩劫。

  送重病儿子下乡

  白醒亚膝下有四个孩子。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每次他一回家,孩子们大气都不敢出,这时外婆就赶快把他们领走。

  杨林说,丈夫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一直都说要向朱德同志学习,希望小孩放下书包,去做农民和工人,投入到建设行业。”因此,几个孩子的文化程度都不高。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白醒亚积极响应这个号召,四个孩子没有一个留城。大儿子患有黄胆性肝炎,刚从隔离病房里出来就被白醒亚送上去湖南的火车。“他是老红军,本来是有资格留一个孩子在城里的,可他硬是不肯。”杨林为此哭肿了眼睛。

  儿子到湖南后写信回来说:“我一天要推22个火车轮,肝好疼。”一看完,杨林就失声痛哭,谁知白醒亚却说:“多少人在战场上牺牲了,他吃这点苦算什么。”

  直到1981年底,大儿子才随大队回城。检查身体时,被告知“肝一点功能都没有了”。1982年春节的一晚,大儿子睡下后再没醒来,去时仅26岁。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白醒亚仍坚持:孩子是死得其所!你看看毛主席,不也把毛岸英送上战场,毛岸英也死了。

  磕磕碰碰携手近60年

  “他们一直磕磕碰碰地生活。”儿子白研这样形容父母的感情。

  杨林和白醒亚相识于1948年。当时白醒亚在杨林的家乡东北东宁县负责剿匪工作。由于白醒亚在早前的解放战争中负伤严重,党组织专门介绍了有过医院童工(护工-笔者注)经验的杨林,希望能照顾他的生活。

  “看第一眼,就觉得他是个脾气很大的人,很可怕,很严肃。”“那时,一切都要听党的”,两人于当年“五一”结婚。

  1948年春节,白醒亚夫妇随大军南下,辗转从东北、江西、海南等地来到广州。1952年,白醒亚不顾身体病痛,坚持携妻子一起参加朝鲜战争,直到1954年两人才再度回到广州,进入铁路系统工作。

  当时,白醒亚的工资是180元左右,算是很高了。但家里的生活却一直过得很拮据。有一年冬天,家里的衣服、被子都被陆续上门来的工人们拿走了,四个小孩缩成一团冻得发抖……“听工人说冷,丈夫就让他们上门来拿衣服,你说我能不给吗?”回忆起来,杨林至今还觉得委屈。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方夷敏通讯员郭小林曾卫星章林对本文有贡献

  小启

  请将您身边亲友去世的消息告诉我们,并允许我们以朴实的文笔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追忆。本报郑重征集讣闻线索。热线电话:020-87388888;传真:020-87382357;邮箱:guangzhouxw@vip.sohu.com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