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生为啥把周记当宝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9:30 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 彭德倩)12万字周记叩开学生心扉———本报2月10日《一位学生辅导员的4年周记》报道了复旦大学包涵的事迹,在各界引发热议,也在她的母校———大同中学的年轻班主任心中激起涟漪。昨天,他们与包涵深入交流“育人经”。

  专业和育人:“考卷的两面”

  教师角色、朋友角色,我究竟该怎样融合?半年前踏上教学岗位的小邹,道出年轻教师的普遍苦恼:都说年龄小是优势,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起来更容易。可太“亲切”了,学生就不听你的了。包涵说,我们虽然比学生大不了多少,但“总走在学生前面”。我们的人生经验和思考完全可以传递给他们。在公开场合,理应保持教师公正、严肃的形象,在个别交流时,则不妨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中的普通一面。

  也有不少年轻教师觉得:比较琐碎繁忙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与专业任课之间,关系很难处理好。包涵说,专业和育人好比“一张考卷的两面”,全部做完才能得到高分。思考学生们需要哪方面提高,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成长。

  引导学生自寻道理

  学生为啥那么爱看你的周记,把它们当宝贝?不少老师很好奇。“周记是一个载体,上面不仅有班级工作,也有我对生活的真实体会,还有我和学生共同的经历。一篇一篇写下去,总有些地方能打动他们。”包涵说。

  小宋老师有委屈:为了提高育人效果,半年前她专门开出“班主任博客”与学生分享。一次考试,班上男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她特意在网页上贴出“致男生的一封信”,语气比较硬,希望激励他们努力,没想到激起一片逆反回应。明明为学生动足了脑筋,为啥却是这个结果?

  “学生留言回应,就是一种关注”,“不妨就此展开网上辩论”,“不要气馁,以后可以尝试用别的形式鼓励学生”……其他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包涵认为:教育有效触及心灵,其实是把道理放在那里,耐心引导学生自己“寻找”。

  传好德育“接力棒”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大同中学校长杨明华说:大学“外松内紧”的教学环境,可能令部分同学一下子适应不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在中学阶段,我们要更加注重以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培养其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能力。

  带过大一新生的包涵也深有感触,她说:迈进大学,学生会遭遇许多和自己原先截然不同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式,辅导员要做的,就是尽早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坐标和前进道路。如果高校辅导员能在高中搞一些调研,相信可以掌握更多资料,做得更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