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人“下海”注定“坐以待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9:31 南方日报

  改制后一批文化单位陷入“不懂创收”尴尬

  文人“下海”注定“坐以待毙”?

  委员建议政府拨款设立“扶志基金”为其“造血”

  重点提案

  本报讯(记者/谢苗枫林亚茗李静睿通讯员/沈提安)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推动一大批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成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但在转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文化单位,一离开了政府的“保护伞”后,就陷入“不懂创收”的尴尬。

  怎样帮助转制后的文化单位尽快适应市场竞争,养活自己?昨日,有省政协委员提出,可由省财政拨款,建立“文化产业扶志工程专项基金”,为转制后的文化单位“造血”。

  “皇帝女”难戒“等靠要”

  据了解,随着我省大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在相当一部分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准备转制的文化单位中,普遍存在一种“文化人能否开拓市场”的担心。他们虽然本身也有闯市场的愿望,但不知道该怎么做,至今无所作为,或打算消极对待,直到“坐吃山空”。

  “以广东的两家电影制片厂来说,近两年的电影卖座率都不高,缺乏市场支持。在以往转制前,政府还会给一定的补贴,但转制后,就必须靠电影厂本身去独立创造财富。”省政协委员祈海举例,“怎么做,做什么,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对电影厂来说,不仅是一个新起点,更是一个大难题。”

  据介绍,电影、图书、舞台剧、音像制品类等单位,在转制前大多是享有政府各类补贴的“皇帝女”事业单位,多年来吃惯了“等、靠、要”的“大锅饭”,不愁温饱。一旦转制成文化产业后,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经验,加上仍然停在固有的思维和习惯中,因此,这些首次“下海”的文人经营者就变得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

  “哪怕是曾经红火的事业单位也变得消极、衰退,反而拖延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祈海说,“让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走上产业道路,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政府不支持文化产业。相反地,需要政府加大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单位自救自强的支持力度。”

  “以奖代养”扶志造血

  在不少省政协委员的眼里,转制后的文化产业单位就像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新生儿”,要让他们生存下来并健康成长,政府还需要投入一笔不可或缺的“种子钱”,不在“扶贫”,而是“扶志”;不是“输血”,而是“造血”。

  祈海建议,省委、省政府从省财政拨出一笔经费,建立“文化产业扶志工程专项基金”,由有关的党政职能部门去合理使用。通过这笔经费,一方面要调查、总结、推广文化人自救自强的成功经验,激励全省文化单位大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风,用文化人特有的聪明才智尽快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对属于文化产业的演出团体进行“以奖代养”,根据市场效益决定奖金数额。

  “近年来,粤剧一度被挤出大城市演出市场,但广州粤剧团却敢于在广州推出新剧目《花月影》,除了在艺术上大胆创新,还特别重视市场策划,使该剧上座率很高,盈利已高达110万元。”祈海说,文化产业的巧干致富典范,不仅能“励志”、“打气”,还能给“下海”者提供灵感。因此,建议由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专题调研组,广泛深入地发掘、总结省内外文化界人士在市场中自救自强的新事物和新观念,作为必读教材,免费赠送给我省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个文化产业单位的每一位在职人员。

  此外,祈海还表示,“以奖代养”并非平常的“创作奖”,而是一种鼓励文艺演出团体积极进入市场的资助方式,让奖金数额与演出收入成正比挂钩,奖金上不封顶,演出收入越高,奖金就越多,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演出收入达到一定指标的就给予重奖,或奖金数额与演出收入数额完全一致。这样一来,那些本来可以进入市场但演出成绩却不佳的演出团体,奖金就拿得少甚至拿不到,就迫使他们破釜沉舟闯市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