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淇澳海域赤潮匿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0:13 南方新闻网

  淇澳海域赤潮匿迹

  专家监测多处海域后称赤潮有消退迹象,有关部门目前未接到死鱼报告

  本报讯(记者过国亮)珠江口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昨日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香洲区沿岸海域水体浊度明显下降。相关专家根据近日连续监测结果初步判断,此次赤潮有消退迹象

  昨天,珠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市渔政支队和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会同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沿淇澳岛—唐家湾—香洲湾—九洲洋—澳门沿线对珠江口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发现相关海域水质各参数数值和前几日相差不大,但是浊度已明显下降。

  记者随同专家一路监测时看到,球形棕囊藻只是在美丽湾及铜鼓角东侧海域零星偶见,其直径约1至2厘米,呈圆形,褐色,漂浮在海平面约5厘米下。在前些时日有大面积分布的淇澳岛海域,专家们都找不到赤潮踪影。据珠海市海洋与渔业监测站站长容志民介绍,上周六、日专家们在该海域的监测结果显示,当时每立方米海水中约有80到100个球形棕囊藻。

  据了解,赤潮尚未波及珠海桂山、外伶仃等海洋养殖基地,有关部门目前尚未接到养殖户死鱼报告。珠海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将继续组织力量对赤潮进行密切的跟踪监测,并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同时建议养殖单位继续留意养殖区内海水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背景链接

  球形棕囊藻于2004年1月首次在珠江口海域发生,由于暴发历史短,有关其形成机理仍在研究当中。专家称,目前尚未出现球形棕囊藻导致人体不适报告。

  此次赤潮约于本月9日在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的例行监测中被发现,分布在从淇澳岛往南直至九洲港附近的沿岸海域,局部有较大密度分布,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球形棕囊藻主要通过产生溶血性毒素,引起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鳃组织损伤而危害海水养殖业。

  图:

  海洋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用仪器检测海水水质。

  本报记者文波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