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发改委叫板的底气从哪来?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3:19 信息时报 |
社会观察家 朱子一媒体从业者 国家发改委曝光乱收费的学校,这两天引起各校的回应,有些地方承认“违规办学”,但也有高校认为自己是冤枉的。 南京审计学院就是喊冤的高校。据中国青年报21日报道,该校学生处处长姜玉泉表示,说南京审计学院乱收费是“胡扯”。2004年招生时,南京审计学院收取了19名学生的赞助费,每生3万~5万元不等。姜玉泉说,国家每年都有1%的机动招生指标,用来照顾方方面面的各种关系。每年,哪些学生可以进入“点招”、收不收费、收多少费,都不是学生处能决定的。至于收费标准及其政策依据,姜说确实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但“点招”要交钱,各个高校都在这样做,现在,仅仅曝光南京审计学院,他们感到非常不理解。 像南京审计学院这样的想法想来并不奇怪,全国曝光了才8所学校,但乱收费的何止这8所。因为学校乱收费行为之恶劣,之普遍,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不得不承认。也正因如此,这个问题才被列为中央几大部委联手整治的问题之一。 所以,乱收费的问题,至少不是少部分的学校都存在,大家彼此也是心知肚明,成为一个惯例,一种潜规则,一种心照不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被揪出来,自然就感到极不公平了。 他不说这种揪出来是不正确的,而是说,这样揪有偏袒之嫌,不公平。此理貌似有理,但细究下来,我们不妨试问:一个被抓进派出所的小偷,是不是可以质问警方,为什么还有其他那么多小偷没抓,单单把我抓进来? 这样的逻辑自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貌似振振有辞的后面,实际上是一个对潜规则的心照不宣,一个荒唐但强大的事实逻辑。 再来看这个逻辑的出处———点招。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这是近年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之一。但是在教育资源仍然紧张的时候,如果市场不能提供相当的入学机会,高校的教育资源就会成为一种稀缺产品。而当招生指标这个政府公权力控制的资源松开一道口子,允许高校部分自主招生之后,自主招生部分无疑会进入市场,而成为一种商品。 这种稀缺商品具有天然的寻租性,类似于物价双轨制时的物资审批。1994年以后,全国各大院校并轨招生,极大地消除了教育收费中的不公平,但现在这种重新出现的双轨制,是不是意味着另一种新的不公平? 我们确实值得怀疑这个问题。因为南京审计学院的解释,正好说明了存在于这个双轨制的隐秘利益。 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产生什么样的制度逻辑。人有天生的趋利避害的天性,要让当事人在缺陷的制度下,做出与逻辑相反的行动,只会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当然,也不可能实现。从这点来看,南京审计学院的逻辑确有其“苦衷”,这个逻辑,不是南京审计学院独创的,而是制度设计的自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