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栖身”华侨城废旧厂房内,实验味道贯穿始终 双年展:深圳敞开一扇“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4:36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陶然

  华侨城恩平路OTC当代艺术中心3个月来的热闹渐近尾声了。

  这里是首届深圳双年展的场地,去年12月10日,孟京辉在这里“奉献”了开幕式。这个月末的25日,“寺·卡高斯基和李劲松‘阴阳复仇记’中国巡演”将在这里上演,实验

派话剧导演,实验派音乐大师,开头与收尾,“实验”两个字贯穿始末。

  但实验显然不是主办者要传递的唯一声音,“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双年展的主办单位规划局城市设计处的副处长黄伟文说,目的就是要将深圳双年展办得更加大众化,这也是这次双年展的独立策展人张永和的理想。虽然,现在看来这次双年展还有一些遗憾。

  “深圳可能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建筑实验室。”一位来自海外的建筑设计师双年展开幕时就这样惊叹。

  这种惊叹也说明了一种逻辑,就是以实验为主题的展览在深圳再也合适不过。这句话的含义包括:深圳处于中国城市建设与变化的前沿,始终以其实验与开放的形象领先全国。另一方面,深圳的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均有借鉴意义。

  此外,主办方的有关人士也解释说,之所以定位为双年展,以为这是当今世界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化的艺术展览形式,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成为全球文化互鉴融合的一大枢纽。

  82件作品就像82台名角唱的戏

  “城市,开门!”,深圳双年展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精神。记者了解到,城市的发展包含各个侧面,本次展览不但有建筑设计、规划,还有平面设计、服装、电影、影像、媒体、电子游戏与娱乐、餐饮等等,是城市艺术的一次大汇合。策展人张永和表示,这82件作品就像82台戏。这不是简单的“大杂烩”,来的都是“名角”,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非常耐看。

  按照他的理解,本次双年展重视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比如展览在旧厂房中进行,大量使用便宜的脚手架和防晒布,黑白二色的基调贯穿始终,风格高度统一,实验的味道贯穿始终。

  大门已经敞开,但还未全面调动市民兴趣

  “深圳人非常有眼光,这个双年展包容了更多领域的内容和形式,在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公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的艺术平台。”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带来短片《公共场所》的同时这样表示。

  确实如此,“我们看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感觉那就是遥远的地方一群艺术家的私人派对,但是深圳双年展的规模已经基本和威尼斯在一个档次,却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身边。”记者的一位媒体朋友这样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师们的作品与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

  根据组委会方面表达的愿望,就是通过举办双年展搭建一个文化精英荟萃的平台,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带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是要通过这个平台,吸引普通市民关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进而形成对这个城市发展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普通市民参与,是本届双年展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此,黄伟文认为,双年展有必要设计一些互动性的活动,比如时装秀、PARTY、街舞、摇滚等城市文化时尚活动,以此来吸引市民参与。

  记者也注意到,与大部分双年展光能“看”不同的是,深圳双年展确实打破了国际同类展会常规,融入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

  比如,在展馆的“娱乐城”部分,深圳本土设计师戴耘的作品《生活在深圳》让每一个人都不禁停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踏上偌大的棋盘,像下飞行棋一样投掷骰子来决定走步。一会儿“体育彩票中大奖”可以跳格,一会儿“遭遇油荒”要停步,一会儿竟是“诞生超女”。市民张先生带着自己不满一岁的女儿在棋盘上玩了起来,设计师戴耘则在旁边帮玩家投骰子。

  黄伟文还解释了本届双年展为何没有选址美术馆、博物馆,而是选择了华侨城的几间废旧厂房的原因。“就是要通过这个展会改变人们固有的看法。”

  但是遗憾还是留下了一些,据记者的了解,前来参观的人群大多是建筑界、设计界的专业人士以及设计院校的学生或者是他们的亲朋好友。这一场双年展,尽管大门已经敞开,但还没有全面调动普通市民的兴趣。

  部分深圳人错过了家门口的艺术盛宴

  现在,深圳的市规划局等主办方已经开始总结双年展的一些得失。

  记者在组委会的一份内部材料上看到这样的表述: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幕至今已有两个多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展览赢得了业内人士和普通市民的一致好评。同时,全球华人重要报纸《世界日报》称赞其为“中国第一”,它还被ABBS网站与《建筑时报》列为“2005年中国建筑设计10件大事”之一。

  但来自民间的评价显然更加有价值。一位自称真实记忆的网友在自己的BLOG上写道:“整个春节,深圳双年展的参观人数仍旧比官方的预期低很多。我猜想有很多深圳人,他们不只是错过了与老友会面的机会,也正在错过另外一些同样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深圳双年展。他们正在错失的其实是一桌家门口的艺术盛宴,一场阵容齐整的高水平建筑知识普及大讲堂……”

  下届双年展可能免门票进入

  在收获业界高评价的喜悦的同时,策展人张永和对于观众人数未达预期表示了一定的遗憾。他表示,国际上的双年展,很多也都是行内人自己看,深圳这次展览就希望能避免这个通病。“展会投入了很多的资金,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参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识。”

  组委会人士也表示,组委会方面特意组织了若干互动性的作品,如网络游戏作品等等来达成与公众的对话和沟通。“设计师讨论的没有什么是老百姓不懂的。”

  一位建筑评论学者对记者表示,“高水平的作品+有效的民众参与”才有成功的展览。本届双年展已经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绩:专业获赞许,公众参与意识已经被有限地调动起来。在3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主办者的管理意识。

  他同时表示,两年后的第2届深圳双年展,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人心的话有三项创新:其一,引入更专业的项目经营管理者,其二在公益宣传上要创新,其三就是能不能免门票进入。黄伟文曾就20元/张的双年展门票事宜表示,门票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深圳双年展今后要走的是非盈利性的路线。

  图:

  深圳双年展吸引不少市民参与其中,实验性和互动性较强。本报记者丁玎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