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打心底里祝贺俄罗斯的衰落宣告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20:00 光明网
徐迅雷

  《俄罗斯的衰落宣告结束》,这是2006年2月20日中国《参考消息》第3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在该报头版也做了同样标题的导读。

  我,一位中国公民,打心底里祝贺、祝颂、祝福俄罗斯终结衰落!

  我不那么喜欢数字,但还是先把该报道中一段夹杂着数字的文字拎出来:“俄罗斯

在经济和金融上已经实现稳定,国民经济6年前就开始增长。俄罗斯的外债几乎已偿还完毕,今年1月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814亿美元,创下新高。”报道的最后一句话是:“俄罗斯从属于西方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俄罗斯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苏联,也不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羸弱的大国了。”这些年来,其实早已有“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在“一路走好”:在2004年的11月,中国有媒体就报道,俄人均GDP将超4000美元;而过了一年,在2005年11月,我国媒体则报道说,普京要给俄罗斯人涨工资,这是“三十多年头一遭”,医生教师涨幅最高(均见《报刊文摘》)。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颗星球上,作为同样的人类,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而感到高兴。尽管如今“俄罗斯宣告衰落结束”并非真的由俄罗斯自己出面做什么“宣告”,而是媒体的报道评述,可我相信这是真的,这是好的,这是值得世人欣慰的。

  我向来对俄罗斯那片广袤的大地心怀敬意。不说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单看俄罗斯的作家,那也是多么“波澜壮阔”的作家群: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赫尔岑、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艾特玛托夫……俄罗斯文学对于灵魂的拷问,对于人性的开掘,对于大地的悲悯,那种种博大不能不让人怦然心动。

  地球人都知道,20世纪走向尾声的时候,东欧苏联发生了剧变——是剧变也是聚变、巨变。1991年8月23日,叶利钦发布禁共令,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一把手”的职务并建议苏共解散,一个有着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迅速消亡了。苏联自身轰然解体,“苏联”迅即变成了“前苏联”;有着74年历史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两亿九千万民众的无动于衷当中,就这样走到了头;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由此宣告“到此为止”。在俄罗斯,“十月革命节”本来算个重要的政治遗产,而从1996年起,叶利钦干脆下令将“十月革命节”改为了“和睦和解日”。

  政治之变带来经济之变。那些年报道所带来的消息,留给人的是无边无际的“混乱”、“衰退”印象。典型如在空间技术领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冷战的“催化”,前苏联和美国展开激烈竞赛,到上世纪90年代初,双方空间技术领域的实力和水平还是旗鼓相当、不分伯仲;而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通常看到的报道措辞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崩溃,航天科技和工业已近乎处于停滞状态,国家已经无力像前苏联时期那样对航天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之类。

  而这一切,人们往往喜欢用“改革方式”与“改革路径”予以概括。苏联变成俄罗斯之后,进行的是所谓暴风骤雨般的“激进改革”,而这样的改革颇让旁观的人觉得有“好戏”看。“激进改革”似乎总是以“种种乱象”在“谆谆教导”人们:还是“渐进”的改革好啊!一种是“糟得很”,一种是“好得很”,你能不选择“好得很”吗?历史其实是很有耐心的,它能够在稍微长一点的时间里,不急不慢地把结果展示给你看。

  仅作简单的比较,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学不学人家一点,不是由“人家”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回顾中苏关系史,太多的是中国学苏联、仿苏联,所以苏联“老大哥”对中国“小兄弟”的影响极深。在曾经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大地处处都被刻下种种“苏联模式”。别的不说,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头其实也在苏联。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现象;1955年4月,团中央的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两年动员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代表团回国后在汇报中建议学苏联,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曲就开始奏响了。(见《报刊文摘》2005年11月21日报道)

  在思想意识领域,曾经学得也不少。那么聪明的毛泽东,其思想想法也深受苏联领导人的影响,比如在“个人崇拜”问题上就是如此。斯大林所搞的个人崇拜,不是“造极”那也算得上是“登峰”了;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彻底否定斯大林,竭力反对个人崇拜,这使毛泽东深受刺激,他的态度随即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担心自己这边也会出现“赫鲁晓夫”,担心中国会重演苏共二十大的那种事变;在1964年秋,赫鲁晓夫自己也遭遇“克里姆林宫政变”而被迫下台了,这对毛泽东刺激也不小。他的老友、美国记者斯诺曾经问他:“苏联批评中国鼓励个人崇拜,这种批评有根据吗?”毛泽东回答说,可能有根据。“赫鲁晓夫先生之所以垮台,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搞个人崇拜。”(见《漫长的革命》第65页,[美]埃德加·斯诺著,东方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看人家之变,就把自己给吓着了,担心自己也“把持”不住了,这是一种如何奇怪的历史心理?

  俄罗斯与中国,是有着漫长边境线的相邻之国,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但是,白桦林下冰天雪地所铸就的俄罗斯性格,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比如中国就绝无可能出现俄罗斯那样的作家群。如今的俄罗斯,并不是什么都好了,都可以高枕无忧了。比如,它的国内民主,就被认为是“欠佳”的。但是,作为强势总统的普京,如今绝不会只满足于摆脱“衰落”,而是致力于实现内政外交的两大目标:俄罗斯作为现代强国的重新崛起,以及使俄罗斯融入全球经济。而伟大的俄罗斯人民已经告诉了世界,他们对苦难有着非凡的忍耐力,他们没有被一时的所谓衰退、所谓不稳定给吓倒,而是与他们的国家一起,一步步坚强地走出困境,一步步顽强地走向富强。

  今日的俄罗斯,在经历不屈不挠之后,终于让世界明白,他们一度的衰落已经终结了,为此,整个世界都应该为之道一声祝福、喊一声“乌拉”;今日的俄罗斯,更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好好学习好好借鉴。过去不好的学得太多,或许能够致使我们连好的也不愿学、不敢学罢。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不小的问题。剧变之后又巨变的俄罗斯,其“禅机”是什么?他们用什么“言行”“事物”来暗示了什么样的诀窍?我们难道真的无心听之看之借之鉴之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