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我市新农村建设系列报道美国客人:OK,前洼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1:20 大连晚报

  

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我市新农村建设系列报道美国客人:OK,前洼村(图)
开篇的话

  连续3年,中央1号文件都紧扣一个“农”字,今年的1号文件更是将此前频频点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勾勒出来,为亿万农民的深切期盼破题开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是个啥模样?社会主义新农村离我们有多远?“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框架。目标既已确定,剩下的就是不懈的努力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日前举行的省部级领导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全国范围看,的确如此。而在一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求解的大连,我们的一些乡村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按照20字要求,它们已经成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和标杆。

  2月22日,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之际,本报县区新闻报道组深入辽南大地,感受我市农村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震撼。

  我市新农村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庄河前洼村从小山村发展成经济发达的新型农村

  开小车、住别墅、吃穿“免费”

  美国客人:OK,前洼村

  ■文/图本报记者毕庆

  ■首席记者王春阳

  昨天傍晚,记者来到距离庄河市内8公里的徐岭镇前洼村。在余晖的映照下,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别墅住宅楼,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别致的文化广场,昭示着现代气息;机器声隆隆的车间,熟练的工人不停地穿梭引线。这个20多年前还是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如今村貌巨变,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民风纯朴的新型农村。记者采访的时候,偶遇一位到前洼村参观的美国客人。在他的啧啧赞叹之中,记者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骄傲与自豪。

  盖了一辈子房子,老了竟然住上了楼房

  昨天傍晚,记者来到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于老太家。于老太今年72岁,在前洼村生活了一辈子,她亲眼目睹了前洼村从穷变富的全过程。

  于老太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三个儿子都搬进了村里新盖的别墅楼里了,于老太已经跟着儿子搬进别墅楼十来年了。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于老太高兴得合不拢嘴。于老太说,她这一辈子都在盖房子,年轻时为了盖个小泥房子,真是拼了命啊,后来于老太又为儿子盖房子操心,真是盖了一辈子的房子啊,但是年轻时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也能住上楼房。

  现在于老太不仅住上了楼房十来年了,而且早先心中的梦想“土豆炖牛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也早已实现了。如今,于老太可以想吃啥就吃啥,反倒吃啥都没滋味了;电灯点着,电话打着,电视看着,每天却总想找点活儿干干,要不然就浑身不舒服。于老太说,也就十几年的一眨眼工夫,这里发生了沧桑巨变,变化太大、太快了,就跟做梦似的。

  电器配备齐全,上厕所都不用出家门了

  1996年,王立国家搬进了村里第一批20栋别墅式楼房,每栋180多平方米,前面还有一个小院。电灯、电话、电视、空调、家具、饮水机,甚至连拖鞋村里都统一配备齐全。

  记者走进王立国家,整洁的小院,二层小楼,绿瓦白墙,洋气十足。楼前是一块100多平方米的院子。一进楼门,就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大厅,摆着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和一台落地空调,还有各种实木家具。上了楼,又是一个大厅,20多平方米,摆着一台电脑和实木桌椅。王家的这栋小独楼住的只有王立国夫妻和20多岁的儿子。

  王立国的妻子告诉记者,她丈夫在厂子里上班,吃穿基本不用花钱,村里全包了,攒的钱除了供儿子上大学,就是装修房子。王立国夫妻说,现在生活可方便了,就连上厕所都不用出家门了啊。到去年年底,前洼村里的新别墅已经增加到50栋了。

  记者在王立国家采访的时候,门外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一打听,原来是我省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陪同一位美国客人前来参观。进门之后,美国客人礼貌地同王家人握手,还通过翻译向王家人问好。自从走进王家,美国客人一直是笑呵呵地听着随行翻译的介绍,一边听着还一边不住的点头,偶尔还来一句生硬的汉语,“好、好”。在征得王家人的允许之后,美国客人一行上了二楼。一上二楼,美国客人的眼睛更是一亮。美国客人不停地向随行人员询问,这家男主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听说只是在工厂打工时,满脸的疑惑,好像不相信这是真的。在听了工作人员和翻译的解释后,美国客人了解了前洼村“农民住上别墅楼”的秘密。美国客人东摸摸西看看的,还不住地点头。

  参观完王家,美国客人离开时,不停地用生硬的汉语说“谢谢”“好、好”。参观完前洼村,这位美国客人说,这是中国农村的“传奇”,在国外也不过如此。王立国的妻子说,这样的外国客人,他们每年都接待很多。

  这里农民真有钱,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前洼村土地瘠薄,1978年以前,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村子里没有瓦房,吃饭成了他们的主要开销。既不靠山也不傍海的前洼村,一穷二白也好像是理所当然的。

  从1978年开始,前洼村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先后办起了养猪、养貂、酿酒、运输等多种副业。1984年,前洼村村民组长杨桂春干了件扭转前洼人命运的大事:贷款20万元办工业,成立了庄河第六塑料厂。如今,村办企业已经形成以大连远东塑料制品对外开发公司为龙头的贸易、加工、种植、养殖等几个经济实体的大公司,杨桂春也已成长为大公司的总经理。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他说:“要让所有的村民都住进别墅楼,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

  现在“前洼村的人很有钱”在庄河当地是出了名的。年人均收入超过了1.5万元。每户一栋180平方米的别墅楼,人均住宅面积超过了40平方米,有的村民已经开上了私家车。前洼村的人吃粮由村里统一分配,逢年过节还要分些鱼、肉、面、水果、饮料等,除了油盐酱醋外几乎不用另买食品。这里的村民从工作服到西装鞋袜等一律由村里免费提供。

  前洼村人享受公费合作医疗,治疗大病的费用全额报销。前洼村的孩子至初中毕业,学杂费全由村里承担。前洼村的人,男年满55岁,女年满50岁,屯里每年为其提供平均1000元的养老保险金。对70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实行特别养老待遇,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前洼村的人用水和取暖全部免费,电价只收一半……

  希望家家坐上私家车,孩子都是大学生

  杨桂春曾说,到2010年,前洼村要为至少一半以上的家庭配私家轿车,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成为大学生。现在,在杨桂春的带领下,前洼村的村民正在将“家家坐上私家车,每个孩子都是大学生”的梦想逐渐变成现实,村里每年都会新增几名大学生,私家车已经走进了前洼村的农民家庭。新型农村正在这里逐步实现。

  图片说明:一位美国客人参观完前洼村说,这是中国农村的“传奇”。

  毕庆摄(本报合成)

  背景链接

  “东北第一屯”

  曾被誉为“东北第一屯”的庄河市徐岭镇宫洼村前洼屯共有居民78户,378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0多亩。2002年底,撤屯设村改名为前洼村。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前洼村已经成为我市一个以工养农、强村富民、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全村已有50户村民搬进别墅楼,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去年年底,前洼村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辽宁省文明村标兵”和“大连市学习型组织先进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