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韶山:乡村里的“都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7:33 红网-湖南日报

  

韶山:乡村里的“都市”

  2月22日上午,韶山村农民喜读中央一号文件。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本报记者 金中基 周卫国

  韶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一个新的“乡村都市”正在崛起。

  从长沙出发,驱车经高速公路,一小时就到了韶山市的韶山村。

  2月22日,记者带着一叠刚刚印出的刊登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湖南日报》进村宣讲。听说“一号文件”讲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亲们一下就围了上来,争相阅读。村党总支副书记毛社雄边看边用笔在上面打上杠:“看呀,中央一号文件说建设新农村‘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我们韶山的特色,就是既有乡村特色,又有都市特色。”

  这个绿树掩映的小山村,一片田园风光里透露出现代都市气息。放眼望去,一栋栋小洋楼依山而建,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到每家每户。汽车开进新塘组农民毛新辉的家门前,山冲田野在春光中泛着新绿,贴着瓷砖的新楼房旁停着一辆灰色小轿车。他这几年又种田,又办农家乐,发了财致了富。他笑呵呵地说,没想到自己一个农民也能开上小车。“一些年轻人开着小车去田里忙收割,那是我们这里农忙时节的一道新风景。”韶山人自豪地说。现在,这里456户有80多户买了小汽车,一些农民还买了电脑上网冲浪。去年11月的一天,韶山农民李定红通过网上远程教育,就杂交水稻增产问题,还与袁隆平院士对话哩!

  出门有小车,电视看有线,通话用手机,喝的自来水,烧的液化气。这就是韶山人的新生活!如今的韶山,说它是乡村,又分明洋溢着都市的气息;说它是都市,又依然是田园风光如画。

  “乡村都市”,是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建设新农村的一种探索。他们不会忘记改变山村面貌的一幕幕往事:曾经有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想不通,抱着与毛主席的合影痛哭;曾经有人觉得摆摊子卖纪念品低人一等,不敢抬头看顾客。然而,开放大潮激荡着韶山人追求富裕、向往都市生活的热情。摊点多起来了,餐馆办起来了,旅社建起来了。一年200万游客,带来滚滚财源。人均年纯收入6800元,韶山村成了闻名全国的小康村。

  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对面,曾有一家很有名的毛家饭店,而今却不见了踪影。韶山人说,为了净化、美化景区,包括毛家饭店在内的40多家店铺,早就迁到核心景区之外了。记者找到了新的毛家饭店。老板汤瑞仁,当年凭着与毛主席一张合影,率先在韶山开饭店,如今已在全国开了128家连锁店,一年缴税近7000万元。开始,她对把毛家饭店搬出来有些想不通。而今,看到韶山变得更美了,已是满头银发的她笑了。她高兴地走上饭厅前台,给记者唱起了店歌《毛家饭店春满园》。

  一片繁荣兴旺,又在青山绿水之间。富而思进的韶山人心里清楚:保住田园风光,留住自然净土,就拥有了长远发展的本钱。对一些影响美化、污染景区的项目,他们是坚决不上。一个万头猪场项目,叫停了。一个占50亩地和一大片山的项目,客商愿意投资2000万元,也被拒绝了。

  但是,对于能促进景区美化、合乎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他们是大投入、大手笔。早在10年之前,他们就与湖北两企业股份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起毛泽东纪念园,不仅增添了新景观,每年还有门票收入500多万元。前不久,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专程赴江苏华西村,邀请吴仁宝来韶山。中国著名的两大“村官”,正在酝酿合作项目,携手建设新韶山。

  当了24年村干部的毛雨时对记者坦言:“建设好毛主席家乡,是家乡人民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家乡人民的光荣。”他拿出村里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制订的总体规划,向记者描绘未来的韶山:“村庄美、农民富、风尚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