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福绥:耕海牧洋半世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7:41 大众网-齐鲁晚报

  22日上午,当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将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证书递到张福绥院士手中的时候,掌声响彻了整个山东会堂。

  “吃扇贝不忘张福绥”,这句话在胶东广为流传。扇贝从少见的“海中八珍”到现在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食品,我国贝类养殖产业的发展与张福绥密不可分。

  尽管获奖无数,始终淡泊名利

  “我觉得,这次获奖对老师来说,是对他多年研究成就的一个总结。”作为张福绥院士的学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杨红生研究员已经跟随张福绥教授整整10年了。他告诉记者,张教授研究贝类繁殖近半个世纪,只有一个目的:瞄准国家需求,让百姓得实惠。

  杨红生依然记得1996年他开始跟随张福绥学习时的“诧异”:当年的张福绥已经69岁了,可中午只在办公室稍做休息,两把椅子放腰、一个高凳做枕和一个矮凳垫脚。但能在这张“床”上躺着午休,对张福绥来说还是少数,更多的时间是在海上。

  “导师一直把工作当作乐趣,1998年前后我省沿海本地种———栉孔扇贝发生大规模死亡时,一段时间天天出海监测让我这年轻人都受不了,可他已经70多岁了,硬是没事。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都要上班,指导手下的学术团队。”杨红生说,虽然他们现在已经“长大了”,但导师还是经常“唠叨”他们:“像我们这样搞科研的人辛苦是正常的,必须加倍努力、加倍辛苦才可能获得一点点成功。”

  阙华勇博士是张福绥的学生。他说,尽管获奖无数,但导师始终淡泊名利,他用自己所获得的奖金设立了一个贝类学奖励基金,但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些都成为学生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乐观是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

  杨红生告诉记者,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张福绥有着浓厚的报国情结,科研方向始终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现在他虽然已近79岁,但还在规划着自己的未来,40多年来,张福绥一直是往前看,一项研究接近成功时,他已经琢磨下一项研究了,这项研究刚成功,他马上就开始了下一项研究。

  当贻贝生产量达到世界第一的时候,张福绥已经开始想引进海湾扇贝了;当海湾扇贝产量遍及黄渤海区域时,他开始寻找适合东南海区域的养殖对象———墨西哥湾扇贝;当全国各大海域扇贝发展起来时,他又开始考虑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当记者请张福绥回忆一下40多年来面临过怎样的困难时,他说:过来了就不说困难了,过来了就该多想想快乐了。因为乐观是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乐观才能让人坚持,乐观才能给你带来一个创新团队。

  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正处于困难的时期,大家吃饭都有问题,迫切需要蛋白质,作为我国的第一批研究生,张福绥开始研究黄渤海贻贝的生长、繁殖规律。研究贝类的生长,有时候需要周年观察,为了观察贻贝的生长,不管数九寒天还是烈日当头,张福绥常常是在海边扎个窝棚连住半月,然后每天坐着小渔船下海。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张福绥怀着一颗执著的心,完成了他的“贻贝采苗场人工构建”技术。也就是这项技术的应用,在我省沿岸从无到有形成了贻贝的自然苗场,并使得山东贻贝养殖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1978年,张福绥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因为他让中国的贻贝产量从海洋零星捕捞而跃居世界第一。

  把扇贝端上百姓餐桌

  扇贝一向被认为是“海中八珍”之一,当时产量极低,寻常百姓轻易吃不着,有高档宴会需要时,往往从国外进口。而现在市场上才几元钱一斤,张福绥就是把扇贝端上百姓餐桌的人。

  张福绥至今记得1982年第三次从美国引种时的情景:50粒海湾扇贝亲贝从装进特制的手提箱开始,就需要人不停地晃动、充气。飞机降落北京时,张福绥的助手们早就带着几大桶海水在机场等候了。虽经“高接远迎”,50粒亲贝最终也只成活了26粒。张福绥回忆说:“当时的26粒亲贝,真的比生命还宝贵。”

  经过数年的试验研究,张福绥及其合作者终于解决了海湾扇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让海湾扇贝成功将家迁到了我国,并从1985年开始向各地推广,在黄渤海迅速形成国际上新兴的海湾扇贝养殖产业。

  本报记者张涛郭波

  

张福绥:耕海牧洋半世纪

  张福绥手持获奖证书在会场拍照留念。

  刘军摄

  

张福绥:耕海牧洋半世纪

  张福绥接受记者采访。

  刘军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