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校来背负“名校情结”重担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9:16 南方新闻网 |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中国青年报》最近做了个社会调查,发现55%的学生和家长有“名校情结”。44.6%的人表示,高考如果差几分上不了名校,能托人就托人,能花钱就花钱,实在不行就复读。甚至有的高中生案头摆着9本大学排名榜。论者感叹:现在的孩子从理想的主人变成了名校的奴隶。一句话,名校情结对年轻人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 对此我实难苟同。我自己本科北大毕业,硕士博士都是耶鲁读的,上惯了名校,出来后名校情结依然不减。我女儿才六岁,现在我就开始为她日后上名校操心。我的侄儿去年考北大未成,我劝他当高分复读生,再努力一年。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现在在大学教书的“圈内人”。我这样想很自然,对孩子的前途也很负责。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教育在任何社会都是社会流动的跳板。上名校是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许多特别人才,不上名校甚至不上大学照样成功,更有比尔·盖茨这样从名校辍学的。但是,任何一个有责任的家长,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学生,都不会以盖茨的才能为基本预设进行未来设计。对一般人才而言,名校对一生的成功确实有相当的助益。 中国的“名校情结”虽然有些过分,但责备家长和学生却是找错了人。你算一下子经济账就明白。国家给北大清华一年多少投资?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是多少钱?如果这两个学校上不了,低就到第二志愿,那种学校的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多少钱?恐怕差一倍还不止吧?等一年用同样的钱买个价值翻倍的产品,何乐而不为呢? “名校情结”没有错。不过说现在大家都成了名校的奴隶,却是千真万确的病态现实,非改不可。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把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奴隶,说明我们体制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去年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提出了中国大学改革的基本方案,目的就是把学生从奴隶变成主人。 为什么大家都变成了名校的奴隶?因为名校有着奴隶主的地位、资本和心态,对待学生有一副奴隶主的派头,缺乏服务生的谦卑。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国家无偿的拨款。大学一旦有名,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你爱来不来,反正国家给钱,钱越多牌子越响。所以,现在的高考,只有学生竞争,家长竞争,大学之间没有什么好争的,名次早定好了。 我在美国的名校呆了十年。以我的观察,美国人的名校情结不比我们弱。不同的地方是,人家那里,名校情结不仅促使学生竞争,也逼着大学竞争。有时竞争到头破血流、抢跑犯规的地步。比如不久前普林斯顿大学偷偷进入耶鲁大学的计算机系统,企图窃取耶鲁录取的学生情报,成了一大丑闻。虽然是丑闻,不过要看到,普林斯顿这样做,是想看看耶鲁给了这些学生什么条件,自己怎么竞争,把学生给抢过来。 在美国,申请大学也有个类似高考成绩的东西,即SAT的分数。不过,申请大学不是考大学,不会一考定终身,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许多学校,常常同时被几个学校录取。申请前是学生和家长提心吊胆。接到录取后,就该轮到学校提心吊胆了。比如,你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同时录取,去哪里呢?你的选择,对两校的声望和前途至关重要。两个学校都想把你搞到手。这样你就有讨价还价的本钱。比如,耶鲁给你一万美元奖学金,普林斯顿给你五千,你恐怕就去耶鲁了。而两个学校都不知道对方的底牌,出价的时候就没有把握。如果偷看对方的牌,知道人家给了一万,自己加到一万五,那就胜券在握了。皇帝轮流做。美国的高中生拼了半天命,“高高地中了”,自己也会尝尝挑肥拣瘦的滋味和威风。也只有大学这样围着学生转,教育质量才会提高。 我们的名校情结,则完全是学生围着大学转。首先要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中,就仿佛少女失去了贞操,同级别的大学对你不屑一顾,只有屈就一个低很多的学校。这对学生公平吗?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谁的大学》中,提出了通盘的改革方案:国家中断给各大学的教育拨款。把这笔钱以国家奖学金的形式分摊到每个学生手里。凡是高考过了一定分数线的学生,就从国家那里领得自己的教育经费,然后同时申请几个学校。等录取通知书来了后,决定去哪里读书、把手里的教育经费花在那个学校。这样,大学只有通过高水平的教学、优良的服务吸引来了学生,才能够挣到教育经费。大学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不仅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许多学校会降低学费,提供奖学金。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奴隶,而是真正的主人。 你如果是个高中生,到哈佛耶鲁访问,人家对你殷勤备至,给你配导游参观校园,让在校生现身说法,有专门的人给你介绍情况,回答各种问题,甚至可以到教室旁听。你虽然还没有进校门,已经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了。我们这里呢?很多名校,到了门口没有证件就进不去,好像是小老百姓来拜访王府。为什么?因为主仆关系颠倒了。我的《谁的大学》实际上就是主张:要把这种被颠倒的主仆关系再颠倒过来。让北大这样的名校而非仅仅是学生来背负名校情结这样的重担,通过竞争、通过给学生和社会的服务而非国家拨款来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 (作者系知名旅美学者)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