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作口头报告折射会议成本意识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9:24 南方网 |
晶报 彭 健 提起开会,我们脑海中所浮现的,首先是这样一幅场景:台下,一群人正襟危坐,面色凝重;台上,一人或站或坐,滔滔不绝…… 人类最早于何时开始举行会议不得而知。在西方传说中,骑士时代只有圆桌骑士们才能参加圆桌会议。迄今为止,会议仍然是人类形成共同决议、交流思想的最和平、有效的方式之一。 举行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社会发展和运行成本。但当我们用“文山会海”、“会议人生”之类的词来形容、调侃有关开会的种种现象时,会议本身却成为了一种成本高昂而效率有限的行为。 据报道,为提高会议效率,提交审议的广东“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不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这一举措的施行,表明了有关方面会议成本意识的增强。在我国,台上念报告、台下听报告已成为类似两会这样重大会议的既定模式。这样的开会方式,对于所有与会人员的精力和体力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今年的《广东省2006年省级部分预算草案》,就足有3厘米厚,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报告念下来,耗时费力不说,其效果也未必好。不作口头报告,让代表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审核报告,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是一种有效的帕累托改进。 会议成本,大致可分为时间成本、直接会议成本和效率损失成本3种。精明的日本人通过对这3种成本的分析,列出了会议成本公式:每小时平均工资3倍×2×开会人数×会议时间(小时)。公式中“3倍”是指因会议中断生产,损失的是劳动价值,而劳动价值远高于平均工资;乘以2是因为会议中断经常性工作,影响的不仅仅是参会者个人,损失要以两倍计算。这一公式是针对公司经营列出的。 而对于参加人大会议的各界精英来说,其劳动力价值更高。参加会议,也意味着他们生产和经常性工作的中断,相对于一般的公司企业,会议成本更加高昂。因此要降低会议成本,除了减少直接开支外,提高会议效率,缩短会议时间,也十分重要。 (编辑:付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