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9:36 上海青年报 |
□袁诹赵云辍学拾荒供哥哥读完高中考上大学,还为他攒够了一年的大学学费(本报昨日A19版),事迹诚然感人。我们从中读到了牺牲精神,读到了坚忍不拔,甚至读到了楷模和风范。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赵云辍学于小学五年级,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她不是差生,而是成绩一直优秀;她不是厌学,而是对学校无比留恋。一个无奈的流失生! 张艺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讲述了一位乡村代课女教师魏敏芝为了让辍学的学 生回到课堂,到处寻找不懈努力的故事。魏敏芝年仅十三岁,上课完全不称职,但她执着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那份责任心,却可以应该让我们的教育界感悟。赵云让她曾在的课堂少了一个!全国有多少个“赵云”,让义务教育少了一片?“一个也不能少”,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理念,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也许,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殊非易事,但我们必须有这个理念。唯有确立了这个理念,然后才会有相应的切实措施。有没有这个理念完全不一样。 赵云的辍学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主导的家庭决策,其中有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矛盾下的个人选择,但最根本的是极端贫困。所以要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最关键的是需要足够有力的经济上的支持。确切地说,在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投资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具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助学基金会。赵云自身的困难应该从义务教育投资中获得解决,而由她哥哥上尖子班、上高中、进大学引发的困难,应该从助学基金获得解决。总而言之,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赵云辍学。再穷不能穷教育,以我们现有的国力,完全不应该让一个优秀学生在小学五年级辍学。最有效的扶贫是知识扶贫,我们不能看着一个应该脱贫的贫困的后代再度陷入先辈曾经的贫困。 为了“一个也不能少”,应该建立一个义务教育学生情况的监控系统,该入学而未入学、入学后又流失等种种动静都应在该系统有即时反映,并能及时做出有效应对。这个应对应该是魏敏芝那样的执着,那样的脚踏实地不懈努力,而不是知难辄止,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这个系统应该有责任也有能力从根本上综合解决造成赵云辍学的所有困难,包括落实她哥哥的上学费用,直到她回到课堂为止。显然,这个系统的最前端应该就是施教的学校,而上接的端口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助学基金会,让最有知觉的触角和最有应对能力的机体高效地链接起来。 应该把义务教育的达标率列为教育行政和地方行政的施政目标,并列为考核内容,实行问责制。“一个也不能少”,是一个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