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女教师的情怀——记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王生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9:5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4个多小时的奔波之后,当记者终于到达这个坐落在太行深处的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 这是一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很长一段日子里,50名学生,三个年级,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五门课程,王生英老师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三级复式教学法”的。她把褒扬中国教师传统美德的“以校为家”,发展为展示中国教师广阔胸怀的“以家为校”。 王老师的讲述 从我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只好让他们回家,我自己拖着残疾的腿脚,挨家挨户叩开每个学生家的门扉,把“课”送到他们的饭桌上。在这里,我创造了“小灶教学法”。 由于年久失修,墙壁多处脱落,地面坑坑洼洼,窗户没有玻璃,屋顶一些瓦片已经破碎。我知道,村里也难,我没向村里提任何要求,只是利用工作之余,和丈夫一起挖泥沙,泥墙壁,买玻璃,修门窗,并拿自家的瓦把屋顶的破瓦片换掉。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也跟着我一起干,边干边听我给他们讲故事。我把这叫“实践教学法”。然而,这座“仓库教室”,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厄运,在1993年的一场罕见暴雨中坍塌。 我只好领着孩子们到野外上课。一块黑板,一群孩子,一遇风吹雨打,或靠山崖,或钻山洞,我称之为“游击教学法”。 万般无奈,我和丈夫商量,决定把孩子们领到自己家里上课。可是太拥挤了,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我和丈夫决定盖房,把自家的房子加盖成二层小楼,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头顶上上课。第二天一早,丈夫便用三轮车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和小麦全部拉到集上卖了,晚上又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们去借债。在建房的日子里,我和丈夫一起刨石子、挖大沙、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我家房顶上的五间新教室落成了。 王老师的胸怀 王生英老师的办公室是一间标准的“陋室”。 在这里,记者记录下王老师的女儿和王老师的学生想对她说的话。 女儿说——我小时候挺怨妈妈的,十几年前的一个傍晚,妈妈补课回来,路上重重摔了一跤,当她艰难地爬起来,强忍疼痛赶回家时,却看到了更令她心痛的一幕:当时五岁的我把两岁的小弟弟搂在怀里,倚着墙根瑟瑟发抖。小弟弟满脸是血,我的脸上挂着泪珠。目睹此情此景,妈妈的泪水夺眶而出,抱着我和弟弟哭成一团。 学生李增江说——我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王老师每天背我上楼、下楼、去厕所,帮我解腰带、系鞋带,这一背一帮就是两年。我长高了,王老师背不动了,她的丈夫又默默地接过了背和帮的任务,这一背一帮又是4年。毕业的时候,我爸我妈给王老师夫妇跪下,我爸泣不成声地说:“我们该给您跪,是您让我们瘫痪的儿子能像个人样站在这世界上……” 这就是王老师,一个胸怀博大、安贫乐道的王老师。王老师的工资,每月拿过5元、10元、30元、40元,后来涨到70元。1996年曾经有过机遇,镇里通知她到安阳参加一个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她一算,连来带去需要三天时间,不能让学生们“放羊”。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她说,什么“公办”不“公办”的,我在心中早就给自己转正了,我是公家的人,只要心里有“公”,心态也就平衡了。②13 □本报记者王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