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嫩姜更比老姜香--代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0:05 东方网

  吴兴人作品

  25岁的蒋萌的第一部评论杂文集将由中国华文出版社出版,他要求我能在他的文集前写几句话。我义不容辞、欣然应诺。

  蒋萌是一位时评和杂文新秀。新人出世虽不到两年,知名度已很高,特别在国内的

互联网上,他的名字已为网民们所熟知。他现在是东方网的特约评论员和北京杂文学会会员。

  但是,蒋萌的成才途径与常人不同。他没有读过大学,甚至连小学也没有毕业。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却遇到了种种荆棘和险阻。他在12岁那年,发现脊髓上长了瘤,这种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零点三。两年时间,蒋萌就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慢慢地发展到脖子直不起来了,胳膊抬不起来了,手不能动了,路不能走了,最后直至呼吸困难,四肢瘫痪。

  从宣武医院到天坛医院,从解放军总医院到青岛的海军401医院,从中医到西医,蒋萌的父母走遍了北京所有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和外科,寻访了几乎所有这方面的医学专家,在中西医都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以极为虔诚的态度求助过那些所谓的“气功大师”,但病来如山倒,扁鹊束手。就在蒋萌一家陷入极度绝望的时候,北京301医院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曾经为著名英雄麦贤得主刀的段国升教授提供了一条信息:一篇论文说,上海华山医院做这种脊髓内的肿瘤手术,成功率是80%。蒋萌的父母听说后,和他的做外科医生的舅舅在1994年3月春节刚过,便陪蒋萌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他们作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去时是三人,回来是一双。

  上海市十佳医生、华山医院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徐启武教授拿起一把神刀,精心跃动,妙手回春。第一次手术,从清晨一直做到晚上10时,上半段的脊柱——从颈部到胸部的椎板被一一打开,肿瘤被小心地取出来,蒋萌奇迹般地得救了。当他被推出手术室时,因为长时间地趴着,头部肿大,脸部变形,两个脸蛋被压得扭曲了,已经认不出孩子原来的模样。他在重症监护室整整住了40多天,气管被切开,心跳一直在180上下波动。但在手术十几天后,孩子的上臂就能抬起来了,这个被医生、护士和病友称为“小北京”的孩子激动地哭喊着:“我的手又能动了!”两月后,徐启武教授再度为蒋萌进行了第二次漫长时间的手术——从胸椎至腰椎。两次具有国际水平的成功的手术,蒋萌全脊髓内的病变才得以彻底摘除。半年后,一家三口终又回到北京。

  生命被挽救过来了,但后遗症仍是严重的,他的下肢恢复不太好,只能借助于轮椅。但是,这位青年人没有在命运面前低下自己的头,也没有过多的自卑和叹息。11年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在病床和轮椅上坚持自学。他说:“只有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想办法让自己在现有的状况上更好一些。身体是改变不了的,但要改变能改变的状况。”他用学习来改变能改变的现实。他在床上开始顽强的学习,借助复读机英语达到了相当于大学研究生的水平,用英语与国外的同学通信,还翻译了一些作品。

  他的爸爸蒋元明是一位著名的杂文家,也是东方网的特约评论员。前年的一天,我和他谈起儿子的近况,元明告诉我,儿子的脑子很好使,对电脑也是情有独钟,打字、上网、修理、装配电脑,件件皆能。用他妈妈的话来说,“这孩子似乎天生地对电脑就有兴趣,有灵感。”他自己先后安装了五、六台电脑,运行很好。远在国外的朋友,电脑碰到了故障,也通过网络、打国际长途电话向他咨询,蒋萌“远程会诊”,许多问题一一迎刃而解。床头的电脑已经成了他须臾不可离开的朋友。互联网在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应用,使他大开眼界,他在网上获取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他在网上交了许多不曾谋面的朋友。他在网上学习,在网上写作,在网上购物,电脑扩大了他的眼界和视野,极大地拉近了他和社会的距离,使他的生活不再寂寞、变得更为充实。

  我听后顿生一想,对元明说:“建议蒋萌为东方网写点短评?你们父子如能同台演出,岂不甚好?文章发表,稿酬照付。”元明听了十分高兴,说:谢谢你的点拨,这小子从小爱写日记,一天也没拉下,文字表达还可以;平时又一直猫在网上,发帖子,和别人打“口水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待我回家和他谈谈试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2004年5月27日,蒋萌给我传来了他的第一篇“处男作”——《F1需要“花瓶”吗?》。F1是Formula One的缩写,意思为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作者不赞成电视台在转播F1比赛时请美女出场当主持人。文章写道:“电视节目是否受观众欢迎,主要不是看主持人的长相、年龄,更不是看他们的性别。关键在于节目的内容、主持人本身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拥有所主持节目方面的知识、以及是否有控制节目进程、调动观众情绪的能力等等。观众是不需要‘花瓶’来做节目点缀的。想看美女的话,换时尚频道好了。”文笔虽然有点稚嫩,但立意和分析都不错,次日东方网就发表了。这对蒋萌鼓舞极大。

  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废寝忘食地写作,隔三岔五地传来时评,大都发表了。因为他成天上网,对舆情熟悉,加上爸爸在人民日报工作,“吃透”上头精神,两头接通,文章进步飞快,我庆幸发现了一位新作者。

  法国小说家雨果说过:“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也是慈母。”从蒋萌自强不息的身上,我愈信这一点。命运对蒋萌的确很不公,苦难的确经常是后娘。在他的奋斗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苦难的双重效应。苦难也是一所大学。蒋萌进了这所“大学”后,学习刻苦,成绩斐然。他写的两百多篇文章,其中有许多佳作,比许多新闻系熟读新闻写作理论而不会写时评的学生要高出许多。蒋萌虽然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但上了另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一样成才了。天无绝人之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世上固然有黑暗的角落,也有充满光明的地方。在他的父母和老师的引领下,他进入了一个写作的殿堂。现在,展现在蒋萌面前的,是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

  人们也许要问:蒋萌何以能在短时间内写出了这么多的好文章?细想一下,也不足怪。一个人倘若把他的精力专注于一点,倾注全力,并持之以恒,那么,他就能做出常人难以置信的成绩。蒋萌从事时评、杂文写作虽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成果却是累累。近年来,在东方网、人民网发表时评200余篇;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证券报、中国消费者报、羊城晚报、今晚报、春城晚报、上党晚报、杂文报、讽剌与幽默报、华夏时报、健康时报、劳动报、城市导报、江南时报、甘肃经济时报和《国风》杂志、《民主》杂志、《前线》杂志等全国报刊上发表时评、杂文近100篇。有的作品被《读者》、《报刊文摘》等转载。时评《是狗疯了还是人疯了?》等被选入2005年度中国最佳杂文选集。他还被评为“2005年度人民网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网评人”。去年4月,他写了几篇关于涉日问题的时评,又快又好,分析精当。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同志看后,问我:蒋萌是谁?文笔不错,又有网评的特点。我告诉他蒋萌的情况,说是一个“北京的张海迪式的青年”。宋部长很高兴地说,应当鼓励他多写。他有时为了赶写一篇文章,常常写到半夜。他和北京大学外文系的残疾女博士生郭晖一样,都是难得的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

  生活给了他许多磨难,但他把生活的磨难变成了前进的动力。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人的潜能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下肢失去了行走的功能压不垮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有了奋发向上的巨大勇气,就会减轻命运的打击。反过来,挫折和磨难成了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有道是:饥饿在没有使人失去知觉之前,会提起人的生存勇气。蒋萌的双腿虽然目前还不能自由行动,但他在精神上却坚强地站起来了。他的感人的事迹告诉我们: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终于创造了令常人不能想象的奇迹。苦难也从后娘转化为慈母,对他露出了亲切的微笑,抚平了他心灵上的创伤。

  蒋萌写的许多文章,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国大学“一流毕业生”哪儿去了?》就我国第一家少年大学生教育基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自1978年创办以来,已培养毕业了近千名“神童”。不久前,78级首批学员回校聚会,全班88人分布于四大洲,至少有7种国籍,除近年少数“海归”以外,有近六成留在北美!作者接着尖锐地指出:“中科大少年班的情况实际上只是我国大学优秀毕业生、高层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某些著名大学‘留美预备校’称号并非空穴来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悄然成为‘中国教育成果收割者’的事实,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蒋萌分析了“一流毕业生”外流的社会现象,既肯定了人才流动是时代进步、改革开放的一面,又指出人才大量流失显然不该成为“发展代价”,不能对此放任自流,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国家发展趋势,重树强国奉献精神已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反思并改进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教育过度市场化、选才方式陈旧等,同时,消除科研审批、考核、奖惩等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病。政府更应加大对创新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沟通,促进海内外交流合作,拓宽国内人才视野,并使海外学子更好地了解祖国发展动向,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应有的软硬件环境。”这些意见,都是很有见地的。这篇评论被人民网及网友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人民时评”,我看是当之无愧的。

  更可喜的是,元明告诉我,儿子从此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有稿费收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他的父母亲为此放下一个心事。元明告还诉我,现在儿子的精神状态好极了,觉得自己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自己也是一个有用的人,没白活。蒋萌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打字镜头,是他的奋斗不息精神的一种典型写照。现在,蒋萌珍惜生活的每一天。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也可以教育很多人。他告诉人们:不管身处什么逆境,都不能放弃对知识与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是暂时的,如果人们都能有蒋萌那样的自强不息精神,珍惜生活里的每一天,在遇到磨难后,能化磨难为进取的动力,那么,每个人都能大写自己的历史。

  在写完这篇短文时,我忽而想起1983年元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杂文集——《嫩姜集》。我曾应约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赞扬了嫩姜的好处,姜是老的辣,姜也是嫩的香。想不到23年过去,又一部“嫩姜集”问世,但这枝嫩姜的出土更为不易。嫩姜更比老姜香,这是因为这枝嫩姜的生成,经受了更多霜冻的磨难。子承父业,青虽尚未胜于蓝,但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新的嫩姜既已破土而出,随着时间的积淀,嫩姜也会变成一枝“老姜”。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父子同操时评杂文这一行者,且成绩卓著,可谓鲜见。这也是文坛的一段佳话!


作者:吴兴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