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年均增长9%不是放慢脚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0:0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年均增长9%不是放慢脚步(图)
就广东“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热点问题,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见右图)昨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十一五”时期广东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支撑广东总体经济增长相应提速,并出现一个10~15年的高速增长周期,使广东GDP的年递增速度保持在9%~12%之间。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主导

  记者:很多人认为广东的发展现在面临转折点,这一转折意味着什么?

  李惠武:广东以占全国7%的人口、1.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七分之一的财税收入和三分之一的出口贸易。至2005年,全省GDP达到21701亿元,人均GDP23802元(折合2938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和47%;三次产业比重约为6.3∶49.5∶44.2,城市化率57%,人均预期寿命75岁。

  按照经济学理论,目前广东总体上完成了从小康型社会到宽裕型社会(中等收入)的过渡,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

  记者: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新阶段有什么特点?

  李惠武:在经济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制造业中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工业高级化和重型化的趋势明显;消费结构开始升级,10万元级消费进入普通家庭。在体制方面,以“立”为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全面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6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广东面对的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政府在驾驭经济、抵御风险、管理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将面临一场全新的考验。

  全省三大区域实现协调发展

  记者:“十一五”规划草案中在发展目标上区分了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三个区域,为什么要这样区分?

  李惠武: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广东客观上分成三个不同的经济类区。2005年,珠三角地区占有全省经济总量80%左右,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以单一经济指标衡量,珠三角地区已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既定目标,“十一五”规划执行完成,珠三角地区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以上,并形成更大的经济集聚,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大大增强。

  东西两翼是广东的沿海欠发达地区。2005年,两翼地区人均GDP约为1400美元。总体上判断,两翼地区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十一五”时期,两翼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北部山区是全省的生态屏障,经济相对落后,2005年人均GDP约为1000美元。可以说,仅仅跨入工业化的门槛。但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山区的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其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继续加快。

  记者:既然三个区域发展目标如此不同,又如何能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李惠武:协调发展不等于同步发展。我们不能期求两翼和北部地区与珠三角同时基本现代化,甚至不能期求在2020年北部山区能实现当前意义上的现代化。遵循区域梯度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定义:即各类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便可视为相对协调发展。

  以广东的实际情况,北部山区应设定为全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建议自“十一五”开始实施“移民脱贫”计划,用5~10年时间,把全省人口的70%以上集中到沿海地区;并以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配套政策,设计区域功能、经济规模、发展模式、人口及资源的新的空间布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记者:规划草案中提出“十一五”广东经济要实现年均增长9%以上,是否意味着脚步要放慢?

  李惠武:9%的目标是综合考虑了社会发展等因素制定的,但广东经济发展的脚步不会放慢,因为有雄厚的产业做支撑。“十一五”时期,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一旦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则这一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将大大加快,总体经济增长必能相应提速,并出现一个10~15年的高速增长周期,可以使广东GDP的年递增速度保持在9%~12%之间。

  记者:如果把2006年当成广东发展的转折点,你在这个转折点上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李惠武:我认为未来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并重,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广东。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提示我们关注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出现;新的特征,则提示我们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问题的协调。如果世界上真有“拉美陷阱”,我们衷心祝愿,广东能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正确的政策抉择,妥善处理问题、化解矛盾,顺利跨越这个“陷阱”。

  记者李桂文、张翼华、舒涓、周方、陈翔、储德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