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施舍与否 这是一个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0:14 大洋网-广州日报

  牛首

  一天,大概是春节前吧,带小孩回家的路上,在小区门口,见到一个跪在地上的求助者:面前摊着一张某大学的学生证,还有一纸证明,证明他是因为家庭贫穷而出来打工挣学费。另一张纸上,则写着因为工作不好找,现在连回家过年的路费都没有,希望有人帮帮他。

  这些年,面对那些跪在城市马路边的求救者,面对那些包含着血泪的求救文字和文字后边的故事,我早已和许多都市人一样,学会了不动心,学会了心变得“硬”些———当媒体披露,许多在都市的求助者其实是利用城市人的爱心大发其财时,是否施舍,确实已经是不需要犹豫的问题了。

  但这一次,我却动了恻隐之心。一则是孩子在身边———总教育孩子要有爱心,我想拿出点行动做“示范”;二则,从学生证看,原来还是校友。“男儿膝下有黄金,因为没有路费而向众人跪下,不值得啊!”我说,“你起来吧,随我回家拿路费。”

  年轻人感激地站了起来。半路上,我随口问道:“学校大门朝哪里开?“

  “向南。”“你走吧。”年轻人很茫然,我的孩子也很不解:答应好好的事情,为什么又突然变卦了?但听了我接下来的话,年轻人不再申辩:“那所大学其实没有校门。”然后,我告诉孩子,那个学生证也有可能是假的,因此,不能轻易相信求助者。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如果你早已解决是否施舍的问题的话,你就会发现,如果你家里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话,你就会感到,是否施舍,这还真是个很实在的问题。施舍、给予,意味着有上当受骗的风险;不施舍、不给,你可能会面临一种尴尬:作为家长,你一向给孩子灌输的是,一个人要同情弱者,要有爱心———这也是孩子在学校接受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

  也许你会说,教会孩子分辨求助者,哪些人值得给予帮助,哪些人不值得施舍。但这其实是一句空话。因为“学会”二字,即或是对成年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更何况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只能索性闭上双眼,就当没看见。

  老实说,我就多次阻拦过自己的孩子把爱心———这里“爱心”的体现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献给路边的求助者。结果是,孩子仍然把钞票放在跪着的救助者面前,只是面额不太大。看来,施舍与否,这个都市成年人已经解决了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