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长生之术可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0:26 东方网 | ||
关注陈健,其实是瞩目英雄主义。他38年生了根似地守护着舍己救人的英雄金训华,于是他也成为英雄。 记得也就在春节前的几天,我在校友聚会中遇见阔别已久的旅美画家徐纯中博士。有趣的是,大家不约而同谈及的,都是当年那幅署名“逸中”(陈逸飞与徐纯中合作)的描绘金训华牺牲一瞬间的画作。他颇惊讶:“我后来画过很多画,怎么你们就记住这一幅?”除去其他原因外,我想,这也表明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的震撼力,竟穿越如此久远。 我想到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长生不死。 不死之术,与其说它吸引着、不如说它捉弄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曾经有多少英武之士,平生征伐四方,叱咤风云,不愧为一世之雄。然而在生死大限面前,他的战马怯阵了,他的宝剑失去了往日的寒光。于是,像秦始皇就不说了,即使明智睿识如汉武帝、唐太宗也未能免俗:纡尊降贵请来方士巫师,去熬药、去炼丹、去海岛深山探访长生草。结果是闹哄哄、一场空。 碰壁碰够了,人们才大彻大悟:死亡不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是生命个体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归宿。人,可以找法子拦挡它。治愈一场重病,就相应地延长了生命。不过,无论如何,人终究只能推迟而无法消除“死”。纵然五十年后所有现今威胁人类的绝症都俯首降顺了,“老而衰,衰而死”仍旧是铁一般的规律。 怎么办?看来只有另辟蹊径,换一副脑筋。 不是吗,翻开历史的记录册就会发现,那些造福人类的人,其事业精神何等绵长?我们不是仿佛都熟悉那些早已逝去的伟大先辈的音容笑貌?他们参预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讨论,他们占据了我们够多的心灵空间,以至我们有时候提及念及他们的次数竟超过了叨念自己的至爱亲朋。——“这篇论文反映了卢梭《爱弥儿》的观点”,“你的说法违反牛顿的原理”,“他的奋斗精神多象居里夫人”,“这首诗大得杜甫‘沉郁顿挫’之妙”,当我们这样说话时,他们分明是活生生的。前人有一种看法:“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其实哪里是这回事,伟大的业绩和精神自会地久天长。 不要误解,似乎只有功成名遂的人才配得到“不死”的金章。每当在边防前线,在城市,在乡村,聆听着那里不同时期为人民或献身或尽力的先行者的动人故事,我们一定会为其崇高而赞叹。他们也许短暂一生,也许“生无闻于时,死不著于后”,但他们毕生的心血已经融化在全体的事业中,他们也就在这不朽的事业中得到永生。 金训华都已经牺牲38年了,但是他的业绩精神依然在家乡父老的心间萦怀。好几天来满城争看陈健风采,即大家都在尊崇金训华精神。从中,我们不是又体会到长生不死的真谛? 作者:司徒伟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