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京报:谁玩了李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0:30 中国新闻网

  昨夜,“换李毅”的喊声被升级为“换李毅,上亨利”。正是这次升级,使我意识到所谓的群体呼声,近似群体娱乐。我不知道李毅当真被换下,并面对观众幸灾乐祸的欢呼声时,心情如何。李毅这次惨了点,以致我在某知名论坛看到不少球迷在说他可怜。

  我在看这场中巴之战时,还和人探讨了一个喊话的技术问题。我觉得今日的“换李毅”和当年的“换李铁”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问题,如果是“换李玮峰”、“换董方卓”,

一个人喊也就罢了,全部人都来喊,别扭。倘若是“换蒿俊闵”,那还要在喊之前统一认识,要弄清“蒿”和“嵩”的区别。“李毅”这两个字铿锵上口,具备被口水海扁的客观条件。

  回头看李毅被称为大帝的事故,则更属民间智慧的一次集体发挥。我更相信,是看球群体需要一个娱乐出口,才导致李毅原话被有意误解。现在看下来,“护球像亨利”听起来并没有多少狂妄,也不怎么可笑,但是当一个人哈哈大笑之后,笑声传遍大江南北。而当这并不好笑的笑话有了随时夭折的危险时,人们随即创造出“大帝本纪”、“南李毅、北××”、“李毅笑话集”等跟李毅那句话完全无关的段子,使李毅作为娱乐对象的功能继续保持。

  而今日,不少人说李毅可怜,也可算是“娱乐李毅现象”退潮的一个信号。我相信有不少人会觉得,这样把李毅玩下去并没有什么意思,李毅与我,我与李毅,无冤无仇。

  李毅的前一个例子是韩乔生,他也经历了先被人取笑、后被人同情的过程。

  整件事情的荒谬在于:一个人是否称职、合格,是否令大众满意,逐渐和群体的取笑、同情失去关系。多数人原本较真的情绪,在敌不过一张固执的主管面孔、一套固执的用人标准后,变作了一把娱乐。然后自己过意不去,又变成一把同情心。(阿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