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减免学费,忧从喜中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1:12 四川新闻网

  今春开始,各地农村学校都按照上级要求,减免了学生的费用。每名学生只需要上缴几十至100元左右的所谓课本和作业本费,就可以读书了。比较以往,一下就少交了几百元,被沉重学费负担压得直不起腰的农民家长,终于感到轻松了许多。

  钱是少交了,农村的孩子看来是读得起书了。不过我却有一个担心:钱少了的农村教育的质量如何保证?

  既然家长交的是课本和作业本费,课本和作业本是有单价的,家长是完全可以计算的。换句话说,家长交的钱肯定必须用于这两项支出的,学校、教师不可能从中截流放入自己的腰包。学校的日常开支从哪里来支付?国家和财政要补贴。

  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财政补贴。

  第一是补贴的数量少。某教育贫困县,每一名初中学生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共补贴70元,小学生还低与这个数。也就是说,上面返回到学校的钱就是这个数字,这70元包括要用于学校的所有开支。

  以一个学校有800名学生计算,一学期财政补贴就是5万元左右。这样规模的学校一般有50人左右的教职工。这50人必须的福利待遇怎么保证(医疗和养老保险)?一学期结束后,鼓励教师的奖金从何而来?如果必须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如何让我们的教师安居乐业?

  也许有人会说,奖金可以暂且免谈,教师可以发扬风格。但是,教师也是人,同样要靠钱生存,不可能一直靠发扬风格让教师支撑教育。没有刺激工作动力的奖金,干好干差一个样,那结果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耍水”。

  第二,从农村学校以往的收费来看,实际上是家长叫苦不迭的高收费,也可以说是所谓的乱收费。

  还是以800学生规模的学校为例,每学期减了课本和作业本费用外还可以节余近30万元。就是这看起来数额巨大的30万元,对于学校来说,依然是捉襟见肘。再加上由于长期对农村学校财经管理的不善,学校有再多的钱,也要被权势人物挥霍一空,背负债务的农村学校比比皆是。普通教师当然不可能从中得到多少实惠。

  再说以往学校收费,一学期学校收了多少钱,教师心中还有个数目,这也起到监督学校领导的作用。以后由上面财政下拨补贴了,教师监督学校领导就十分不方便了。拨没有拨,拨了多少,只是凭学校领导告诉,教师没有精力去上级财政查询或者说也没资格去查询。在这种形势下,普通教师心态不平衡,唯一不合作的方式就是对工作放松——受害的还是学生。

  第三,下拨财政补贴能否到位,也是一个问号。

  下拨财政补贴能否到位,直接关系学校生存。财政比较好的地方这个问题可能不存在,但是财政困难的地方就要打个问号了。以往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兑现,何况乎这个补贴呢?!地方政府补贴无法到位,学校领导教师为了自保,不可能同政府矛盾。唯一的方式就是忍耐,忍耐的结果就是贻误学校教育。对财政补贴,虽然上面有严格的政策保证,但地方政府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四,因为涉及上级拨款,不可排除一些学校要在学生人数上造假。地方政府都有可能欺骗国务院,套取中央财政拨款。学校要忙于应付欺上瞒下事务,有多少心思用于教育?

  另外,学校从此严禁补课上早晚自习,如果真正按国家要求就是每周五天每天7节课。从形式上看,这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问题是,减轻了负担的农村学生干什么?

  现在游戏室、网吧到处都是,空余时间大部分学生不会自觉搞学习,打游戏上网是他们的首选。加上农村基本是留守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管不住自己的孙子孙女的。

  上级主管部门还严格限制教师有偿补课。不过,就算是允许教师在课余搞家教,在家长自愿前提下适当收取劳务费,农村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家长又有什么钱来请家教?只好放任自己的孩子。然而,在城里的学生一般都要请家教(特困户可能除外),到了升学考试,吃亏的仍是农村学生。由减免学杂费引发的问题还有许多,在此不再赘述。

  说了这么多,我是不是在否定国家减免农村学生学杂费这项惠及老百姓的政策呢?不是。国家减免学生学杂费,家长教师毫无疑问都是举双手赞成的。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政府在这件事情上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重视了农民忽视了教师。

  要让教师待遇工资有坚强保障,要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爱不释手,从而努力工作,保证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形式把离开了校园管理的农村学生,有效的管理起来。如此,方能真正达到既减轻负担又完成素质教育的目的。(唐朝农民)

  本文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四川新闻网立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