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老人无人让座的悲哀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2:30 生活报 |
刘涧南 据《东方早报》报道,20日,上海市身患肺癌的七旬老人朱祥林在乘坐820路公交车时,在十多分钟时间里,老朱手持癌症病历苦苦哀求,换来的均是冷漠的双眼。售票员四次动员,也无人响应。老人在八个月前右上肺切除三分之一,现在每两周要复查一次,但每一次的公交旅途都不顺利:座位难求。 身患绝症的老人在公车上无人让座,以至于坐在地上,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文明的耻辱。从中不仅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人的道德取向,也反映出现代都市人际关系的冷漠。这种冷漠是如何产生的呢?应当说,这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取向和金钱取向密切相关。每个乘客都认为自己花了钱,理应享受相应的服务。先上车先有座,后来的乘客不管你是谁,对不起了!让座能获得什么实际的好处?人们会说,文明的行为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尊重值几个钱?我不需要你的尊重,我只要获得实际的好处就行了。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广泛的社会心态。 曾经有过公交车驾驶员设立“让座奖金”的做法,也有过设立鼓励让座“道德奖”的事例。不难看出,这些办法都是从让座应得到补偿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尽管这些办法有弘扬社会公德的作用,但还是潜在地屈从了“施恩”和“回报”的原则。而做好事的基本原则,本来应当是不期望回报的。但是显然,朱祥林老人的遭遇,说明了决不吃亏的心理战胜了助人为乐的原则。 我们或许可以制定规则,要求为老弱病残设置的座位必须让给指定的人群。但是必须看到,强制的措施无法改变人的内心,座位总是有限的。你可以强制让出几个指定座位,但是能让其他人自动让出更多的座位吗? 据说,上海市准备推出“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以期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我们知道,道德不是在补习班上学来的,让不让座,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礼仪问题,而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一个社会整体素质问题。如果只有GDP的增长,却没有最起码的尊老爱幼风尚,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离高度文明的社会还有距离。 (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