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小偷“征战”各地“拎包”走上“致富路”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2:30 生活报 |
节前,记者了解到:皖北安庆市枞阳县,个别乡镇的几个村庄已经成为“贼窝”,人称“小偷专业村”。据说“小偷村”里有数千人从“拎包”走上了“致富路”。有人这样描述:“他们自南而北一路征战温州、杭州,然后直切上海、苏州,再转战无锡、张家港、南京,等到再折回枞阳时,几乎个个都是收获丰盈。” ■笑贫不笑“摸”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西与桐城市共水,南与安庆市毗邻,北与无为、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市隔江相望。 这是2006年1月的一个周日,记者包车去枞阳,出租车司机姓张,为采访方便,记者到合肥火车站顺带了3位刚从北京、上海返乡的枞阳农民工。 在上海打工的老王说:“你都不知道,在宁波、温州老老实实打工的枞阳人有多尴尬!一些横埠人偷东西出了名,害得人家见到枞阳人就想到贼!” “湖北人走江湖厉害,是大家公认的吧。可我们这里还有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两个湖北佬搞不过一个桐城佬,这个桐城佬就是指老桐城的枞阳人。”老王说,横埠“盛产小偷”在枞阳尽人皆知。 “他们把偷叫做摸分。在横埠有些村庄,有些姑娘家找女婿都要问一下男方家里有几个摸分的,如果男方说摸分的有好几个,那女方竟会很中意,为什么?摸分的多,说明这家肯定富裕呗。你要是回答没有,那对不起了,拜拜!” 合肥到枞阳近3个小时的车程,这几个枞阳农民朋友打开了话匣子。按照他们的说法,在枞阳,民风与道德观以“横埠”为分野而截然不同,许多横埠人不以偷为耻,反以偷为荣。 ■小偷村由来 车到枞阳已是21时,入住时,宾馆的前台小姐再三提醒晚上睡觉要关好门窗,“听说这里的横埠人溜门很有一套?”小姐一笑,“你们注意些就没事了。” 枞阳是全国重点贫困县,城内送客的只有三轮车,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开桑塔纳的司机。他说:“三四年前我是开长途车的,有一批横埠人经常坐长途车周日出省,周五回枞阳,一来二去面孔都熟悉了,我没有见过他们偷东西,不敢乱说,不过,听说是到江浙一带的写字楼去拎包的。”司机说:“不过后来就很少看到他们了,听说都买了车子,自己开车了。” 时值年关,横埠街面人头攒动,问起“小偷村”的事,人们沉默不语。借助白酒和香烟“开道”,记者终于搜集到一些基本情况。 有人透露,横山村和原来隶属后方乡的育才村店上队就是传说中的“小偷村”。店上队“摸分”的主要是男人,他们一般去江浙一带的国企办公室、大型写字楼或机关办公室“拎包”。而横山村“摸分”的主要是“娘子军”,主要是去江浙一带的住宅区盗窃居民家中财物。 一个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横埠镇的盗窃问题源自1998年的长江洪灾,当时,枞阳受灾,一些横埠人就以自救名义去江浙一带推销茶叶。“推销茶叶最好是去机关办公室和写字楼,屋内有人就推销茶叶,没人就顺手牵羊了。” 一位知情者说,久而久之,有些人就索性以推销茶叶为幌子,直接流窜盗窃了。记者了解到,横埠的小偷根本瞧不起街面上的小扒手,认为那样挣钱“既危险又没多大收成”。 有人告诉记者,摸分的“诀窍”一开始还遮遮掩掩,后来逐渐在横埠传开,加入者越来越多。起初,摸分大军一般包车长途奔袭,得手后很快转战另一个城市,往往几天工夫就能收入数万元。发财后他们纷纷购买了“工作用车”。 横埠镇派出所指导员左正好证实了一些传闻。左正好说,前不久安徽省公安厅以及枞阳县相关领导的确到横埠进行过“小偷村”的调研。 “有人买车摸分的情况的确听到反映,买的一般是十几万元的车,后方乡有一个村就有七八辆小轿车。”左正好证实。 “我看可能有两三千人呢。”一名警察透露,“千把人”在外盗窃恐怕还只是一个保守数字。” 在横埠派出所记者了解到,“摸分”大军确实主要集中在横山村和育才村。有人反映,在这两个村,有的家庭一年就能“摸”到10多万元,活动很有规律。 摸分者一般关系非常密切,有帮派关系,有师徒关系,更多的是亲友关系。 横埠镇的盗窃问题与昔日十分猖獗的假和尚、假尼姑之风息息相关。据横埠派出所干警介绍,早在1992年时横埠就出现了假和尚、假尼姑。镇上一名老者向记者回忆了当年“盛况”: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别横埠人穿着僧服、剃个光头冒充僧人化缘,收获颇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一行列,鼎盛时期,横埠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就是“你们家有几个化缘的?赚了多少钱?哪个城市生意好?”街上开有很多服装店、佛像店,每天生意盈门。横埠周边曾出了数个假元宝村、假银元村。 ■深入“贼窝” 1月17日,记者决定深入传说中的“贼窝”———横山村与育才村一探究竟。横埠派出所警察再三叮嘱记者注意安全,“此地民风彪悍,切记小心为妙。” 横山村距离横埠镇不远,此地多丘陵,车行不久开始下起小雨,乡间道路异常泥泞,面包车不断打滑。 我们很容易找到了村支书章安维的家,两层气派的洋楼、硕大的院子、高高的院墙,就在村委会大楼旁边。 章安维不在家,他的妻子正在洗衣服,我们问起村中是否有人摸分,她马上否认:“没有!绝对没有!章安维也没有说起过!都是外面瞎说的。别信!”章安维的妻子说她记不清老公的手机号码,很客气地送我们出了院子。 毗邻章安维家,是另几套同样气派的小洋房,这在贫困的皖北地区颇为扎眼。可惜的是,这些洋房大多铁将军把门。我们只得拜访一些居住在瓦房中的百姓,一名正在家里生炉子取暖的女青年说:“我没看见他们摸分,不能瞎说。但是大家暗地里都在传。” 到育才村时已是傍晚,鉴于在横山村没有多大收获,司机提醒我们应该“用香烟开路”,他说,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实在。 育才村的两个老者接过香烟,果然打开了话匣子:“摸分的情况的确存在,是店上队的。一开始我们也蒙在鼓里,经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到上海、杭州去,几天之后又回来,也不知道他们干什么的。后来他们开始家家建小洋房了,我们才知道了他们发财的门道。” 老农介绍,虽然村民没有证据,但彼此心照不宣。“摸分的人回来可神气了,新版的一百元刚出来时,我们还没见过,他们从大城市回来就一叠叠地显摆了。” 在村民的眼里,摸分的人也算不得什么道德败坏,“能搞到钱,说明他有能耐!”老农说,那些人经常抽红中华、玩高档手机、掏出百元大钞在小卖部买鱼买肉,很气派。 “也没什么好嫉妒的。我们还干不来呢,干这一行也需要气魄的。”老农举例说,“比如到机关拎包,被门卫拦下来了,他能面不改色冲着门卫嚷嚷,我在里面办公,天天来的,你不认识?怎么干活的!门卫就不敢多问了。” “在写字楼、机关办公室溜门拎包,也要进行言行举止的包装的,否则走出去一身泥土气,不被抓才怪!要穿西装、打领带,夹着公文包的姿势也要有腔调,还要学会说普通话。手机要握在手里,不要别在裤腰带上……或者,混进高档宾馆,装成服务员进入客房……”老农告诉我们,每年春节回来,摸分的人都会交流经验。 “我听说公安局更好拎包,因为公安局的人不会想到有人敢在最危险的地方下手。机关的人被偷了有时候还不好意思说出口。” 看到记者,育才村村支书章礼正似乎有些尴尬。他说,育才村有两千多人口,其中店上队有70多户,300多人,40%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不过,没有收到公安局的公函,也没有直接证据,我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就是摸分的人。 一名知情者告诉记者,店上队尚未有“摸分”的人买车,与育才村隔着白荡湖相望的少风村才是真正的“贼窝”。“少风村有一个组就有18辆小轿车,经常一排车子开过,威风极了。” 老汉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说,在农村建一幢简单的两层楼房只需3万元,如果是框架结构的需要10万元,但是少风村不少房子十分豪华,每栋起码花费18万元,还不算家里的电器装饰。 “一辆车子加一套房子,起码30多万元,如果是正常的打工,一个人一年挣2万元已经捅破天了,需要15年不吃不喝才能积攒这样的家业,你说正常吗?”李老汉有些愤懑。据《新民周刊》报道 (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