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华时评:双拥工作的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5:45 新华网

  

新华时评:双拥工作的新模式

  团结社区葛志芳书记荣获中国社区志愿者之星称号,载誉归来与全体社区干部合影。摄影:吕文正

  新华网大连2月23日电 题:双拥工作的新模式

  贾世江、张宝印

  八百军嫂社区就业,为军嫂再就业拓展了一条新径。八百军嫂社区创业,为社区建设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

  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一直以来为军地所关注,既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十分重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有力推动了这项工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军嫂就业安置面临着严峻考验。大连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军嫂无待业工程”后,积极适应社会变革,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又一次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军嫂进社区”新路,为新时期的双拥工作创建了新的模式。

  从“军嫂进社区”到创建“军嫂社区”,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发展过程。从就业到创业,军嫂们的观念、知识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层面。从有岗位到有作为,她们在社区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些都体现了军嫂的时代精神,树立起了军嫂的新形象。社区军嫂以敢于竞争、勇于拼搏,服务社区、奉献社会的时代风貌,为随军家属就业和创业树立了新的楷模。

  军嫂进社区,是个创举。做好军嫂就业安置,既稳定了军心,也温暖了民心,具有“双赢”的意义。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来说,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把安置军嫂就业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大局出发,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安置军嫂就业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将双拥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军嫂安置工作由解决一般性就业岗位向促进军嫂创业转变。要看到,军嫂作为一个既代表“军”又代表“民”的特殊群体,是社会人才资源的一部分,她们不是弱者是强者,不是“包袱”是财富。

  军嫂进社区,是个挑战。对军嫂来说,既要转变观念,又要提高素质,面临着“双方面”的考验。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军嫂们要拓展思路,更新择业观念,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开发自己;在职业的选择上,更要看重选择的岗位能否发挥自身优势、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军嫂在就业中学习,在岗位上提高,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上创新业、当模范、立新功。

  军嫂进社区,是个机遇。对城市建设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大家的事,需要全社会不同的力量做出积极不懈的努力,军嫂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建设现代社区是长远的事,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军嫂无疑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对军队建设来说,社区军嫂精神,鼓舞士气,可激发全军指战员更好地安心部队,献身国防;社区军嫂精神,将会引领更多军嫂走进社区,激励更多的军嫂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大连军嫂进社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军嫂安置工作不是路子越走越窄,而是前景宽阔。大连军嫂进社区的事迹证明,军嫂在社区有地位、有作为、有前途。(完)

  早春二月,记者踏着渐融的冰雪走访了大连的街道社区。在宽敞明亮的社区服务大厅,在信息发达的社区服务网络站,在琳琅满目的“爱心超市”……虽然岗位不同,但穿着统一制式服装的社区军嫂们却都在为社区居民奉献着一片片爱心。

  5年来,大连市800多名随军家属在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的全力支持下,走进社区,踏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成为大连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社区的一支生力军。

  “军嫂进社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呼唤全社会给予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从目前的实际来看,社区有岗位,军嫂有素质,国家有妥善安置好军嫂的政策依据,全国各地完全可以像大连市那样,推动“军嫂进社区”工作蓬勃开展。各部队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鼓励更多的军嫂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到社区建功立业;广大军嫂更要自觉克服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和依赖心理,向已经做出成绩的军嫂姐妹学习,敢闯敢试,多为社会做贡献,用实际行动赢得地方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尊重与支持。

  ·

  ·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