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奥运精神还需"更美"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6:29 中国新闻网 |
已经说过不少次了,奥运精神之"更高更快更强",应该加一个"更美"。花滑和速滑总有区别吧?在体育竞技越来越讲究科研、实用之际,总得同步追求技术含量、进而追求艺术含量。就花滑而言,"更美"有赖于"更难",但"更难"却未必等于"更美"。张丹的拼搏精神固然可歌可泣,但看花滑,我当然还是更喜欢看俄国人。花滑评分标准如今更重难度而不是艺术表现力,也就更有利于中国而不是俄罗斯,有助于拉近别的国家选手与独霸天下的俄罗斯人的差距,但对这项运动这真的不是好事。 技术是可以苦练出来的,艺术则不然。中国花滑选手,几乎与"优雅"二字不沾边。申雪/赵宏博稳重老练,庞清/佟剑青春逼人,张丹/张昊勇气可嘉,但与优雅的境界仍然甚远。 舞乐合一的表现力向来是中国选手硬伤,这回有所进步但仍然谈不上出彩。勤劳勇敢的记者们总是成天在报道花滑选手的勤劳勇敢:两周半、三周半、四周半……仿佛花滑就仅仅是这么一个令人头晕脑胀的活儿。如果是我就要问你训练之余平常都听什么音乐? 如果花滑去掉音乐单比滑跳,相信中国有望称霸天下,就像跳水那样,玩杂技谁玩得过中国人啊。至于艺术,如果说俄罗斯花滑选手的优雅表现足以体现俄罗斯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那么中国花滑选手的表现却无法让人对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力表现力有足够信心。 至少我是看不出如今的中国人是热爱艺术热爱音乐的,尽管中国儿童学钢琴之人头涌涌堪称世界奇观,但这更多地应该归因于营养不良的上一代人强烈的补偿心理,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伟大。而坐在钢琴旁边的也很多更像是可怜的小囚犯-钢琴沦为刑具-即使是某些神童也往往被练成钢琴杂技选手,而不是真正的钢琴家。中国人天生擅长杂技又天生刻苦,然而当中国的钢琴教育都沦为比赛第一艺术第二,当国际钢琴比赛的得奖专业户都能被立马吹成"殿堂级音乐家"(我见过有媒体把郎朗归为"艺术大师"!),我们又怎能去苛求张丹张昊们的艺术修养? 对中国花滑选手来说,把肖邦换成《十一月的肖邦》,把《龙的传人》换成舞曲版的《老鼠爱大米》是否真的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张丹和张昊据说被赋予下届夺金重任,但有没有人教他们不单要苦练四周跳,还要多接受些艺术熏陶,甚至接受礼仪方面的基本教育-比如,在镜头前面对全世界时,最好不要拿纸巾摁鼻子,等等? "更高更快更强-更多金牌!"。中国人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契合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火急火燎的欲望。一切都是高速旋转的:两周半、三周半、四周半……而有些东西,必须在慢速中才能积累、熏陶、回放、品味,才有所谓"优雅",急是急不来的。从前的维特,后来的关颖姗,如今的普鲁申科,都是足以定义"花滑"的神人,所谓形外有神,"玩得漂亮"当然远不是光靠难度。 早就退出江湖的妙人坎通纳,至今仍然会被阿迪达斯当作"Play Beatiful"运动的形象代言人抬出来,正是因为他对"玩得漂亮'的体育精神具有最妙的理解,因为他说的和玩的一样漂亮(尽管如此刻毒):罗纳尔迪尼奥能使无数小孩因为他而爱上足球而去踢球(这是兰帕德和他的差别)。而如果你身边踢球的都是德尚或者德塞利这样的人,那么全世界踢球的人可能只有10个,而且还都是他们的弟弟或者侄子。(张晓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