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信访问题功夫要下在信访之外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0:00 新华网 |
董宏达 全国信访局长会议2月17日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各级信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负责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深入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大力推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进程;切实加强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积极探索信访工作规律,不断提高信访工作水 平,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据2月19日新华网)笔者认为,研究信访工作不能不研究群众为什么要上访?为什么解决信访问题这么难?据我所知,造成群众上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失误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把群众气上来的。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一些地方为了加快改革步伐,在出台政策前没有能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仅凭以往的经验或长官意志盲目拍板,使群众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比如,在企业改组改制、企业关闭破产、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比较敏感问题上,群众本来对这些带有变革性的工作就不大理解,在制定政策上如果再不考虑群众承受能力,保护群众利益,而做出带有明显与民争利的决策,群众必然会心不平,气不顺,要讨个说法。 二是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把群众逼上来的。一些政府部门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不能做到为民执政,科学理政和依法行政,有的实行愚民政策,口头上讲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可是在实际操作上,公开的只是那些群众早就知道或知道不知道都无关紧要的东西,而那些涉及人、财、物分配、事关群众生活经济支出等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关键内容,却搞暗箱操作,有的甚至截留上级政策,封锁上级惠民信息,人为地制造了矛盾。这就是近年来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三是漠视群众困难疾苦,对群众反应的问题推拖搪塞,把群众激上来的。有的干部认为“上访的没好人,好人不上访”,把上访和闹事划上了等号,视上访群众为“刁民泼妇”的大有人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无论群众上访是否有正当理由,一律视为不正当行为,要么躲藏起来,不与上访者见面,要么见面也是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地没有好“腔口”,像审训犯人似的接待上访群众,有的不等群众把话说完,就拦断下结论,用一句“这事解决不了,愿意找谁找谁”就打发了。这样就更加激化了矛盾,不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火上浇油,把小事弄大,激怒群众不得不越级上访找“大官”。 此外,群众自身素质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因为一些群众不懂法,不懂各个机关的职能,经常出现本来是涉法的问题,非得要求党委或政府解决,即使信访工作人员或行政领导给指明信访渠道,让其通过司法程序去解决,有时也不相信,继续纠缠,在一些群众眼里,谁官大谁就说了算,上访就找谁。因而,虽然一些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都设有信访机构,但群众上访找得最多的是政府。 应该说,身在机关工作的领导干部,对上述造成群众上访的原因为什么不注意克服和解决呢?是他们不重视信访工作吗?不是!我们经常听领导这样讲,做好信访工作,有利于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激发各方创造活力。那么,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好信访工作吗?也不是!各级党委政府都建立了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发生较大规模的连续到省委、省政府或北京上访,对社会稳定和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要追究当地领导责任,并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所以,笔者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不注意克服工作上可能引发群众上访的主要根源是,往小了说是个责任心问题,往大了说往深了说,是执政理念、服务观念的问题。 由于执政理念、服务观念的扭曲,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处理信访工作上的错位,有的不是通过真心地做群众工作,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而是通过干部责任包干搞“人海战术”,甚至动用警力围堵“劫访”。虽然都能达到控制上访量,但围堵的做法是被动消极的,不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办法,真心实意做群众的工作,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才是解决群众信访的正当渠道。所以,要解决信访问题,不仅要练好信访工作内功,更要把功夫下到信访工作之外,这就是领导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刻注意“群众利益没小事”,尤其是想问题做决策时,多考虑考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做到出台政策注意兼顾各方面利益,执行政策不折不扣,真正实现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不断增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不当和执行政策走样而引发群众上访,从源头上杜绝办事不公、违背民意、损害民利甚至与民争利等现象的发生,这比出现问题群众找上门来才重视才下功夫解决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