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历史上的“少共国际师”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5:46 江南时报 |
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得到了苏区广大青年的拥护和响应。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正式宣告成立,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全师辖3个团,共一万多人,党、团员占70%,全师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些战士年仅十四五岁。为了把这些“红小鬼”培养成坚定合格的战士,中央军委在师长和政委的人选上反复遴选,最后决定派 战术素养好、政治觉悟高、作战勇敢的陈光出任该师师长,政委则为年仅17岁的总政青年部长肖华。冯文彬初任政委,后改为政治部主任。“少共国际师”成立以后,进行了紧张的战斗训练。开始,武器是战士们各自带来的红缨枪。后来,有了新武器,大家的训练情绪就更高了。这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于是“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土地革命利益”已成为战士们一致的呼声。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高举着自己的旗帜,高唱着自己的战歌,在江西宁都正式誓师出征。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向“少共国际师”授旗,并指出:“要爱护你们的光荣的战斗的团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少共国际师”开赴前线后,立即配合三军团、五军团投入抗击敌人的第五次“围剿”的战斗。在闽北的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了第一仗,歼敌500余名,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为此,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专电嘉许了该师,称赞他们是“铁拳初试”。 以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仗仗打得残酷壮烈。在石城保卫战中,一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只剩下5000多人。 三个月后,陈光调任二师师长。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十五师,归红一军团领导。受伤出院的彭绍辉出任师长。10月彭绍辉和师政委肖华率领红十五师开始长征。 彭绍辉率领红十五师出发时,全师有5000人。在湘江渡河场的战斗中,“少共国际师”作为预备队投入了战斗,稳定了渡河场的防御。但“少共国际师”在湘江之战中损失惨重,三个团只剩下一个团多,约2700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红军危局得以扭转,彭绍辉心中的疙瘩才逐渐解开。 遵义会议后,彭绍辉部抵达贵州桐梓时,红军部队进行了整编,决定将第三师撤消,原三师的人员分别编入第一、第二两个师,以加强主力。彭绍辉则调任红一军团司令部当了教育科长。从此,“少共国际师”结束了它光荣的战斗历程。 党史优秀期刊《世纪风采》供稿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24日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