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一支笔”舒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6: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1905年,舒同出生在江西东乡一个贫困家庭,幼时拜乡间先生修行习字,10岁时就因为字写得出色而被誉为神童,13岁为乡人题写匾额而名传一方。后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 化运动主将作品的影响下投身于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东乡县当时惟一的中共党员,后来担任东乡县党支部书记。同时他也是国民党党部书记,后来将北洋政府的县长赶跑了。大革命失败后,舒同到武汉寻找组织时,汉口远东饭店向社会征集店招书写者,舒同化名开笔,一箭中鹄。老板对他说,从此你的子孙后代来吃饭永远不要钱。舒同来到安徽含山继续他的寻找,平时靠卖字为生。当地一个清代拔贡看到他的字后惊呼:“此人决非一般江湖客,定是中途落魄的高人。”于是留他做老师,舒同执意不肯。当地人就给他一些银两以度难关,过了一段时日还写了路条,请各关卡予以放行。这样舒同就到了上海,还是靠卖字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舒同得知黄埔军校招收一名录事,不需担保。他想黄埔军校里可能还留有我党同志,有线头就能找到组织,于是前去应试,按要求写了一张小楷。一时技痒,外加一张大楷,当然脱颖而出。在广州呆了一年后,舒同从《中央日报》上看到红军在江西活动的消息,马上逃了出去,来到家乡策应红军攻打抚州。后来攻打抚州的计划改变后,舒同跟着大部队一路疾走,希望参加红军。但此时舒同刚满25岁,红军负责人就嫌他“老了”,怕他跑不动。红军队伍中的杨成武给他出主意:“瞒掉两岁不就成了?”于是舒同“贪污”两岁而如愿以偿。 舒同90岁生日时,他的儿子王征拿了半个蛋糕到同在医院治病的杨成武那里,杨说:“老爷子九十大寿?他其实已经九十二啦!” 毛泽东称他为“党内一支笔” 舒同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团、师搞宣传工作。随红一军团长征到陕北时,一路上书写大幅标语,弄得身上全是石灰,衣服上也烧了好多洞。在行军途中,没有纸笔,舒同就捡了树枝在地上划拉;骑在马上,也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有一次被毛泽东看到了,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从此,“马背书法家”的美名就传开了。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边区政府管辖的旬邑县时,为团结抗战,中共拟请当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边区参议员。那位老夫子说,“我和没文化的人谈不来”,拒绝参加。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舒同以中央名义给他写一封信,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位前清遗老读了信后连声称服:“字美文雅,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人才啊!”随即出山参政。 毛泽东听说此事后也十分高兴,连称舒同是“党内一支笔”。 此后,毛泽东经常跟舒同切磋书艺,并多次推荐这位“书友”代写别人请他题的字。舒同除了“奉命”题写抗大校名和校训外,还有一次与毛泽东合作,舒同为被日军飞机炸毁后重建的“延安新市场”题写榜书,毛泽东也为新市场拟了一副对联并提笔书写,甘为舒同当配角。这是舒同与毛泽东唯一一次题、联呼应的书法合作。 毛泽东是眼界极高的人,此时党内外有多位书法家与他有书法方面的探讨,比如董必武、康生、齐燕铭、沈尹默、郭沫若等,但毛泽东对舒同的书法特别赏识。建国后,毛泽东也多次请舒同代他题字,比如北京农业展览馆建成后,有关方面请毛泽东题写馆名,此时舒同在山东任省委书记,毛泽东说:“不要老是我来写。”并批示:“请山东的舒同同志题写。” 其实,舒同不止是书法精妙。所谓“党内一支笔”,还表现在舒同为我党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比如抗战爆发后,舒同先是担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随后参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并担任军区政治部主任兼《抗敌报》社社长。1939年9月17日的《抗敌报》,曾刊登了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回复日军指挥官的《致东根清一郎书》,以极大的民族气概批驳了日军的侵略谬论,指出“日本军阀法西斯蒂,不特是中国国民之公敌,实亦日本国民之公敌也”,并表明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被后世认为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份备忘录”,“是一个民族与另一民族的对话”。 建国后,舒同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十年动乱时,舒同受到迫害,被监禁达6年之久。到了1977年,据舒同儿子王征透露,杨尚昆、习仲勋多次请还作为右倾典型接受批判的舒同出任广东三把手,暂作过渡,然后再进中宣部或中组部工作。但舒同选择了一个别人想不到的岗位: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战史编辑部主任。他认为自己搞这项工作更合适。后来在他主导下,编写了一部足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的解放军战史。 作为书法大家的舒同 舒同生前有着显赫的身份,与毛泽东又有着不同一般的交往,但他一直是泰然处世,甚至视自己一生钟爱的书法为“余事”,并不怎么当回事。如此淡然超脱,大象无形地造就了一代宗师。 舒同的书法源于颜真卿的楷书,但又博采众长。他自己说过,自己的书法是“七分半”,即真草隶篆行各一分,颜、柳各一分,何绍基半分,足见其广纳百川之严谨态度。而且据舒同之子王征回忆,“老爷子即使卓然成一代大家后,平时还坚持临池不辍,写楷书,隶书,偶尔画点梅兰竹菊,认真得像个小学生,可以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舒同调任陕西省委书记后,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常常废寝忘食,写下了两万多幅书法作品。今天,在济南还流传着一个“千人抢砚”的故事。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舒同下放到章丘县任职,一次到济南千佛山疗养,被群众获知,很多人跑到山上求字。舒同答应让每一位满意,话音未落,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砚台为他磨墨,后来闻风上山者居然达到千人以上。 何香凝说过:“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我更喜欢舒同。” 舒同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建者和第一任主席。但就在他最负盛名的80年代,竟然力辞主席一职,因为他在担任此职时就表示过“决不连任”,后来为此事还向中央有关部门打招呼争取理解,并推荐北师大教授启功担当此职,理由是:“他有时间,可以干点事。” 尽管学舒体的书法爱好者不计其数,但舒同没有收过一个弟子,在书协主席任上没有开过一次个人书法展,没有出过一部书法作品专集。 1989年,北大方正设计字库,舒同无偿向他们提供自己的字体。后来还想重新再写一套更漂亮点的,却因为身体原因成了他的终身遗憾,也是中国书法艺术无法弥补的遗憾。⑥1 (摘自《新民周刊》2005年第52期,沈嘉禄文) 舒同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