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把相声带回剧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6: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2006年1月21日,晚上6点半,北京奥体中心羽毛球馆,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正在录制。贵宾室,等待上场的演员在休息。三个记者围着一个30多岁的男人。 一个记者问:“你觉得自己能红多久?”“不知道”。 另一个记者问:“你结婚了吗?”他迟疑了一下,目光有点调皮,“我这岁数能没结婚?长得寒碜点,也不至于这样啊。” 他叫郭德纲,是近期媒体竞相追捧的相声演员,近两三个月内,有近百家媒体报道过他。 记者们走后,他开始大口地吃盒饭。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北京台春节晚会的演出,他和搭档于谦要在这个晚会上说一段相声《幸福在前头》。 闯江湖 郭德纲是天津人,8岁开始拜师学艺,十几岁就登台演出。1995年,23岁的郭德纲打算到北京来闯江湖。 他四处串门,拜访名人。但是同行不接纳,朋友不热情,没有人带他说相声,请他录节目,他找不到入门的地方,甚至连吃住的地方也没有。 发财成名的梦被现实击碎了,活下去成了最大的问题。“说不了相声,我还能说书、唱戏,饿不死。”郭德纲说。 1996年,他偶然路过宣武区的一个小茶馆,看到几个孩子在说相声,觉得有意思,他上去说了一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后经常去,那个茶馆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那时我发现相声还有人愿意听,就有了把相声带回剧场的念头。”郭德纲说。之后他辗转在北京的很多剧场说过相声,广德楼、中和戏院、华声天桥他都待过,有江湖欺诈、有同行的排挤,风风雨雨一说就是10年。 创业是艰苦的,他有过“台上两个人说相声,台下一个人听相声”的经历。他有一个规矩:只要有一个观众,就开场。最尴尬的一次是,后台演员一场接一场,台下始终就一位观众,邢文昭的单口相声说到一半,那位观众的手机响了,邢先生看着他接电话,观众不好意思了,忙说“这就完”。轮到郭德纲上场,他打趣地说:“你要是上厕所可以跟我们打声招呼。” 渐渐地,郭德纲被人认可了。现在,他和自己的相声班子说相声的天桥乐茶馆,卖完了坐票,卖站票,剧场里面600人,门口还有等着进不来的。要到天桥乐听他的相声,得提前两星期预约。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始于2005年11月5日在天津中国大戏院郭德纲相声专场,那次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那晚演出回来,郭德纲写道:“夜深了,今天很累,今天也很兴奋。下午的专场演出,我说了很多的话,甚至情绪有些失控。从出道以来,不知道演了多少场,但今天是让我很激动的一天。观众热情让我几次喉中哽咽,险些失态。散场后,傻妞说她哭了,拉芳说他哭了,甚至,于谦师哥也哭了,多少次谦哥说,我要是不干了,他也要离开相声……我知道,我的一生离不开相声,我为相声活着。夜难入寐,翻捡旧物,发现了很多年前写的东西,也勾起思绪。当初,为了相声,孤身进京,受尽苦难,尝遍白眼,尝到了挨饿的滋味。一天深夜,身无分文,从蒲黄榆走回黄村,行至西红门泪流满面。出门在外,为免父母担心,报喜不报忧,中秋夜遥望天津泣不成声……” “相声是我的命” 郭德纲在江湖上声名鹊起,一方面缘于他坚持在剧场说相声,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走传统相声演员的路子。 他8岁拜师,先后学习评书、大鼓、相声、评剧等多种说唱艺术。学艺时,他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到河边练嗓子,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因此,相声专场,他能连续说几个小时。他边学习边整理传统相声段子,中国相声大全收录了400多段相声,而他相声、快板、太平歌词、反串小戏等加起来会600多段。因此,他在茶馆里说相声很少重复,听过的人还愿意去听。也因此,他对某些连20个段子都说不出来,却大红大紫的相声明星很不齿。 “对相声的感情不一样,有些人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有些人把它当成玩具,但对我来说,相声是我的命。” 当年相声的祖师爷穷不怕,就是在天桥撂地说相声,创造了这门艺术,一百多年后,郭德纲重新走他的路子,成功了。⑥1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5期,柴爱新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