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之二:为杂交水稻“寻父”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7:07 新桂网 |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陆月玲 说起恢复系桂99,很少人知道它为何物,可我们日常吃的米饭大多有它的“血统”,长江下游及华南四省(区)的杂交稻不少是它的后代。它来自野生稻,最大的功劳是让产量高而不好吃的杂交水稻变得可口好吃了。1987起,它在水稻的家族里,便担任“父亲”的角色。至今,成了最老、最优秀的“父亲”之一。可它的 诞生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初,为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广西参与了全国开展的杂交水稻选育攻关大协作。广西水稻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原院长李丁民提出,从东南亚地区品种中筛选父本,促导广西协作组1973年在全国率先筛选出强恢复系1、2、3号,为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和杂交水稻在世界上首先应用于生产作出了贡献,广西也成了杂交水稻的最早推广者和受益者。 1974年,杂交水稻在广西小面积试种,只有100亩;1975年,达到5000亩;1976年,广西大面积推广,成了杂交水稻种植大省之一。可就在这一年,群众反映:杂交水稻产量虽大,但粘性重,口感差强人意。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专家面前。 根据杂交水稻遗传学原理,凡两个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父母”进行杂交产生的第一代,往往比“父母”有较强的生产力、适应性和抗逆性。亲缘越远,遗传距离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杂种优势越强。 要改良杂交水稻的“血统”,得寻找遗传距离大的“父母”。于是李丁民等人把目标投向了野生稻,试图用野生稻恢复基因和米质的特性培育出优质的“父亲”。 水稻育种的研究,如同马拉松赛跑,谁有耐力坚持到底,谁才能成为赢家。从育苗到授粉、结实得全程跟踪,单是每年的选种,就得收集上千份材料。广西的水稻专家们在科研路上磕磕绊绊,既要解决远亲杂交选育的纯化,又要解决增强抗性等问题。 这一长跑,就是11年。 1987年,桂99终于育成,从野生稻恢复基因中培育父本,居国内首创。为野生稻的利用开辟一个新的途径。以桂99为父本成功初配的高产优质组合汕优桂99,被“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评为重大成果,尔后省内外用桂99配制了系列高产优质组合,为改良我国杂交水稻的米质立了新功。 桂99成了我国“七五”、“八五”期间惟一育成的优质恢复系,是国内应用面积最大、迄今为止应用时间最长的水稻恢复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桂99系列杂交水稻品种的累计应用面积达14.7亿亩,为种子经营部门和农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34亿元,为社会新增产值36.16亿元。编辑:杨东作者:陆月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