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不应淡出 应该改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9:30 解放日报 | ||||
新学期,巨鹿路第一小学取消了学生穿校服的规定。笔者从市有关部门获悉,本市约有两成中小学校不再为学生统一购买校服。这是否意味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统一校服逐渐淡出本市校园?校服还需要推广吗?是学生不喜欢,还是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新问题?校服如何才能真正走进校园? 校服是规范的象征 不少学生、老师和校长认为,校服应该推广,它是校园文化的象征。 从1991年秋季开始,本市在小学一年级学生中率先实施校服制度。1998年对校服进行一次改革,在小学、初中、高中各推出春秋装、夏装、冬装、运动装4套校服。 从诞生之初,校服便代表着一种规则和纪律,承担着“规范学生行为”的任务。老师们认为,校服是学生团队精神、团体风貌的一种体现,有利于营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和校园氛围。穿校服还淡化了学生之间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降低了学生间的相互攀比;另一方面,统一着装也拒绝“奇装异服”进校园,学生们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问题浮出“水面” 然而,在校服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不少问题。学生们反映,不大喜欢校服的款式和颜色。卢湾区一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小董说,校服颜色偏灰,穿上去像个“小老头”。初中生小黄提出,冬季校服“三件套”要配套穿,比较麻烦,款式也比较单一。 不少家长则对校服质量和尺寸不满。他们提出,校服面料大都是化纤材料,冬季易起毛球,不易清洗;校服还存在“冬冷夏热”等问题,大冷天和大热天,穿着不舒服。另外,孩子们身材差异大,而校服只有大、中、小三个尺寸,不一定合身。 学校方面也提出,校服问题花费老师们不少精力。卢湾区一中心小学校长程华说,购买校服前,订购、核对尺寸、更换等程序要花去学校大量时间,款式、尺寸不合心意还容易引起家长与学校的矛盾等。 推进校服消费市场化 校服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一些学校相继取消统购校服。不少专家呼吁:校服不应在校园“流失”。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专家顾溥权指出,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的校服,继承良好传统。 校服如何真正走进校园?专家指出,学生对服装文化十分敏感,因此在设计校服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校服颜色、款式,甚至参与设计。不少学生提出,校服应体现青少年的特点。比如小学生活泼好动,身体变化快,校服颜色应鲜艳活泼,款式稍宽松,便于调节长度和大小;中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少年的过渡期,设计要体现时代气息,朝气蓬勃、动感十足。 教育界人士还建议,要推进校服消费市场化。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选定一家或几家企业为校服的定点生产厂家,召开“价格听证会”,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确保校服质量好、价格低。另外,教育部门要发挥监管作用,不应让校服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应对学校购置校服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具体过程予以监督。
中小学生期待能穿上更朝气蓬勃的学生校服。本报记者 沈家善摄 彭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