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专家,更爱权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9:49 南方日报 |
珠三角评弹 王溪勇 这年头,人好像越活越想活得明白事理些,对不太了解的事情,除了发发自己的“拙见”外,总还想听听专家的“权威说法”。 花生油正不正品如何判别?专家说,5升包装的售价60元以下,肯定有问题。——多么权威的指引!我喜欢。 乡下的孩子脑袋瓜灵活读书成绩好,为什么父母脸上却是愁云密布?专家说,高昂的教育收费,使得农村出现“经济与教育反比现象”,残酷的现实是对“教育产业化”论调的有力驳斥。——多么有力的批判!我信服。 “无病即生财”,看病何以如此之难、如此之贵?专家说,中国医改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医改引发了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等恶举,现有的医疗保障被称为“富人俱乐部”,医改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多么得民心的阐述!我敬佩。 不过,最近这几年,我渐渐地对专家的话有了几分“不该有”的戒心。看了去年因“顾郎之争”引发的对经济学家公众信任感的调查数据,才明白与我一样,对专家“不放心”的人还真不少——那次调查,国内只有两位经济学家的公众信任程度超过10%。 逝者如斯。说个新近发生的事吧。首都规划委员会资深专家李忠近日为广州交通建设支新招,“亮点”有二:其一,居民华南板块就业,洛溪大桥拥堵破解;其二,广州等城市应该“限小”。观点有板有眼,可稍一细想,不禁觉得可笑。 李专家说,华南板块居民早出晚归,造成了洛溪大桥的钟摆式堵塞,如果这些区域居民的当地就业问题不解决,再增加几座桥、开通几条路也无济于事。可是,如今在洛溪板块购房置业的,几乎是在“桥北”、“河北”打拼的年轻新一代哪!让他们到华南板块就业,需要当地创造出哪样的就业硬环境、软环境?创造出来需要多长的时间?不用闭眼就想象得出。解决交通问题的立足点,应是交通本身(比如道路、汽车),而不应是拿人来“开刀”。李专家的说法,是不是有点“转移城市人口缓解城市压力”的“妙处”? 李专家又说,小排量车放开后,现有大排量汽车肯定不会换成小排量汽车,另一方面,该政策势必造成本来坐公交车的人纷纷买小排量汽车,这势必会进一步增加一个城市的负荷。他不知道,广州人挺“赶时髦”的,不让买小排量,那就买大排量呗,大不了分期付款嘛。“限小”其实是“逼”想买车的人只走“大排量”这条路。我倒以为,“限小”、对乱停车管理不够以及道路划分上对机动车偏爱等等,可能是政府政策制定中偏重经济发展而对社会均衡发展注意不够的表现——官员们都坚信,汽车是当前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专家为社会问题、百姓疾苦支招建言,用心良苦。可我们要的是专业权威的水准、合乎实际的指引和有良知的策略,除此之外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于事无补,还损伤“专家”这一令人尊敬的群体的形象,最后落得笑名、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