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绿家园志愿者: 公众参与走向制度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10:34 中国环境报

  汪永晨

  从《孟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何种方式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民族走过了两千多年。从1979年中国有了环境保护法到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我们又经历了整整14年。从2003年9月到2006年2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用

时还不到3年。如果说,我们的先人就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和相应的管理办法——村规民约,那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一步步地走入社会的法制,走入民族的文明。

  2001年3月16日,北京的3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和绿家园就北京市水域整治联合召开会议,针对北京硬衬河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质疑。一开始,民间环保组织们自认为召开的是听证会,直到会议召开前才知道,听证会应是政府召开的。因此,这次会后来被称为对话会。

  2005年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听证会,有关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与2001年民间发起的对话不同的是,参与者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NGO、市民,要求的不仅仅是了解,而是参与,是在行使自己对这一关系到民众生活,关系到公共合法权益工程执行中,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2005年的听证会上,专家和市民都提到了问责制。

  除了北京的昆玉河和圆明园,这几年自然江河的保护也是民间环保组织非常关注的环境问题。一个水电工程的批准,从国家说了算,工程部门说了算,到公众有资格参与听证会并对工程的修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施诉求,从民间环保组织忧虑河道的处理影响北京的生态环境,到公众呼吁决策程序的公开与公证,折射出的不仅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变化,更是我们政府执政能力的进步。

  有法不依,这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虽然我们有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到目前为止听证会只有圆明园湖底硬衬工程一次。从2003年这一法律正式实施到今天,我们身边一个又一个工程就有多少?

  有记者问潘岳副局长,如果新一轮的“叫停”遇到阻力怎么办?如果地方政府与企业不配合,过了时限依然故我,有什么强制性措施?潘岳的回答是:如果真出现了不配合的情况,我们将双管齐下,一是对其下达停产整治决定和经济处罚;二是将检查情况和查处结果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并向全社会公开。

  动真格的,《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出台,我想就是动了真格的。从2005年起草后,国家环保总局就先后征求了各地方、各部门的意见,并在互联网上公开征求了社会公众的意见。这里有公众、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三方的权利义务,并详细规定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必须公开环境信息和征求公众意见。《办法》中还有一条和公众的意见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为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在报审的环评报告书中附上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环境高风险时期——污染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单个地区的污染,而是布局性、结构性的污染。比如大量高污染高危险的建设项目设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一旦发生事故,就将威胁数百万老百姓的安全;比如中西部争上能源电力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完全不顾有限的淡水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比如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在进行“摊大饼”式扩张,城区空气污染日甚一日……而且,随着经济开发活动的日益扩张,环境风险将逐渐超越地区疆界,变成全民性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环境问题的解决都寄托在一部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上。暂行,就说明它还需要完善,还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公众的参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大挑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