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汽车发热症”为何流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14:1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亚彪

  一个数字:全国三分之二省区市把汽车产业当成“支柱产业”

  一个讯号:市场行为中“非市场因素”以及政绩行为令人担忧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字表明,当前全国汽车业产能约800万辆,产大于销200万辆。而另一个数字更令人震惊: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

  在汽车产业机会平等、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下,热闹背后透出的一些畸形的“非市场因素”,以及其明显的“政绩符号”,不能不令人担忧。汽车产能的浪费,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些地方的政绩行为。

  汽车产能过剩带来了重新“洗牌”与大企业重组机遇。“政策药方”关键在于调控和引导……

  产业舞台大干快上 产业“过客”目不暇接

  今年1月,在北京市崇文区发生的一起消费者诉“奥克斯汽车”厂商退还购车款和赔偿款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空调大王”奥克斯还生产汽车吗?

  2003年10月,宁波奥克斯集团与其他企业合资,注册成立了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5月,售价6万至8万元的“朗杰”汽车面世。2005年,奥克斯宣布退出汽车行业。

  这些故事并不是新闻,关键是故事后面异常热闹的汽车“产业舞台”:近几年间,国内一些知名品牌,从“波导”到“夏新”“美的”,从冰箱、空调到手机等行业的资本相继涌入汽车产业。这一切让人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家电厂商、电脑厂商纷纷跻身手机市场的热闹场景。

  然而,并不是个个都能从这棵渐高的“大树”上采到好果子的。2004年夏,“波导”从南汽撤资;2005年初,夏新电子决定撤出汽车行业;奥克斯也在随后不久退出……与之相对应的是:前不久,重庆力帆拿到了轿车项目的“准生证”;浙江永康市的众泰控股集团为其首款整车举行了下线仪式……

  汽车产业的匆匆“过客”让人目不暇接。去年,一家企业的退出,让一些在2004年购买该企业汽车的用户始终感觉上了当:企业退出后,其汽车的售后服务会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界人士说,在2001年到2003年间,由于国内汽车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汽车产销量和行业利润增长迅速,汽车产业外的资本为了追求投资回报,纷纷投资汽车产业。从2004年到2005年,由于国内汽车产业增长速度趋缓,热度投资后冷却的产能只好扔在那里。

  汽车拉动经济指标 “政绩符号”令人担忧

  汽车产业的舞台为何如此热闹?反思汽车产业,进入机会平等、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并不奇怪,可在市场行为中隐藏的“非市场因素”,以及其明显的“政绩符号”,不得不让人注意。

  一汽集团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汽车业产能加上在建产能、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下一步如果投资不加以控制,2010年国内汽车产能将超过1600万辆,而届时国内汽车总需求不会超过1000万辆,即使加上出口部分,产能利用率也将远低于2005年。

  三分二省区市汽车产业当“支柱产业”

  汽车产能的浪费,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些地方的政绩行为。

  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开始开发及生产汽车,共有百余家整车生产企业。更为有趣的是,许多地方把汽车作为主业,一位研究人员说,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

  吉林省一位汽车产业规划专家说,单看目前国内闲置的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过去两三年间形成的,而这期间一些政府行为则备受非议。有的地方为了增加GDP和税收、就业等经济指标,不顾一切通过上汽车项目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地方保护政策 人为割据汽车市场

  业内人士担心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利用地方保护政策,人为进行汽车市场割据,保护了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陷入经营困难的汽车企业,而这些企业不能正常退出,地方政府又想通过扩大产能、上新产品来摆脱经营困境,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国内百余家整车厂家中,年销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占了大头。同2005年销量逾百万辆的一汽集团相比,有的企业只卖出了几千辆。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并存。由于市场割据,资源配置不合理,车型之间的产能无法互相利用。国内汽车行业虽然整体产能过剩,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并不匹配,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比如经济型轿车在2005年和未来一段时间成为轿车市场增长的亮点,而一些主导企业如天津一汽夏利产能却严重不足;中高级轿车市场竞争已达白热化,而各厂家投资热情不减。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大量产能却闲置在那里,谁也拿不走,无法用起来。

  并非牛刀杀鸡 汽车产业动“政策手术”

  汽车产能过剩带来的理性思考、重新“洗牌”与大企业的重组机遇,让人们对国内汽车产业总体发展趋稳产生信心与希望,国家相应的产业政策出台也是呼之欲出。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曾表示,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已经通过提高技术门槛调节汽车产业发展,同时提出管好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国家发改委今年初对已发放的WMI(世界制造厂代号)进行了清理,在拟撤销的清单中,百余家企业将被永久终止车辆产品生产或被取消生产资格。

  “药方”调控引导 为“汽车发热症”降温

  “为汽车产业‘降温’,绝不能忽视‘政策药方’。”有关人士说。

  “政策药方”的关键在于调控。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统一公平的汽车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通过市场竞争淘汰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生产企业,建立并完善汽车产业退出机制。今后在上项目时,有关部门应该坚持完善汽车生产项目的核准条件,例如建立产能利用、盈利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投入等指标体系以及参考值;对于汽车企业扩大产能的项目,应该对该企业最近三到五年的指标进行审核。

  “政策药方”的关键还在于引导。各级政府应尽快调整业绩考核指标,增加注重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抑制投资冲动。同时,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收紧大门治“虚热” 治本之举三个“管好”

  在“造车故事”发生较多的浙江省,有关部门表示,要进行资源整合,支持鼓励省内企业联合发展整车,提高整车生产集中度,重点研究经济型轿车、皮卡车和SUV车、中高档大客车、重型卡车和专用车的规划布局,发展培育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整车生产基地,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区域格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苗头。

  这些举措代表了一些产业界人士的心声。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把紧进入汽车业的大门应成为政府部门的治本之举,重点是三个“管好”:管好土地审批;管好资金进入,鼓励自有资金,限制贷款,以免把银行拉下水;管好项目负责制。

  有识之士认为,要治好“汽车产业发烧”应用政策办法梳理行业布局、清理无效产能。

  

“汽车发热症”为何流行?

  陈春鸣画

  ■链接

  整肃造车业“第一刀”

  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拟撤销WMI(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的名单,其中124家企业拟被永久终止车辆生产或被取消生产资格,23家企业的部分产品拟被取消生产资格。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亦公示了拟增加的14家汽车生产企业名单。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发改委向这些名存实亡的车企举出“清剿”大刀,这也意味着像“奥克斯”那样,通过“买壳造车”曲线进入汽车产业的手法将不再可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对造车业的整合步伐正在加快。发改委的一系列举措,似乎都在向业界传递出一个信号:国家已经开始提高汽车业准入门槛。据发改委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李青)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