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军嫂就业 新做法带来新天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03:5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吴溪 冯文圣

  大连驻军多,兵种全。目前大连军嫂有数千人,需要安置的在1000人左右。2001年,大连开始推行“军嫂无待业”工程,提倡“军嫂进社区”,目前已在全市530多个社区安置军嫂795人,2006年将实现军嫂100%就业。

  在大连,领导重视绝不是一句空话

  “领导重视不是一句空话。”大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邹国章对记者说。

  2001年,大连市明确提出,街道、社区要预留20%的岗位安置军嫂。近年来,大连市每年拿出1500万元给社区的军嫂们交养老金和医疗保险。2005年,大连市拨出3000万元用于全市社区硬件的升级改造,规定社区办公面积不得少于400平方米,当年任务完成60%,2006年将全部达标。“明窗净几,设施齐全,居民来到社区办事,第一感觉就是可靠、放心。”

  好的想法必须用制度来保证。2005年10月,大连市出台《军嫂进社区有关优惠政策》。这个《政策》规定,进入社区工作的军嫂,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专及本科学历学习,学费报销。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的军嫂给予5000元至2000元的奖励,每年为军嫂体检一次,八一建军节为军嫂放假一天。

  大连市还制定了“扶上岗,跟踪帮”的政策,对进入社区工作的军嫂进行岗前培训,学习社区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使她们尽快进入角色。对于已经工作的军嫂,针对她们各自的特点,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并着眼长远,强化科技信息、现代管理方面的培训。

  据统计,大连市几年来共组织针对社区军嫂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班20余个,培训军嫂4000余人次。

  在社区,军嫂的努力有口皆碑

  阻碍军嫂就业的重要原因是观念。以前有些军嫂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工作一定要工资高、待遇好、离家近。过分地苛求完美,导致不少军嫂与就业失之交臂。

  现在,很多军嫂转变了择业观念。她们不再把专业是否对口、工作是否体面、工资待遇是否优厚作为择业条件,她们更看重能否发挥自身特长,能否实现自身价值。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使更多的军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沙河口区海建社区军嫂刘立敏告诉记者,随军前她是丹东一所幼儿园的教师,每天工作都很忙。随军期间,一下子轻松了,第一个月感觉还很不错,第二个月就再也坐不住了。“我想,就是收破烂也不能在家闲着。我觉得有工作就能接触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有了工作,父母、丈夫都会少一份牵挂。就是对孩子也有好处,如果母亲没有班上,孩子在学校填表格时,母亲职业一栏填‘无业’,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没有好处的。”刘立敏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社区居委会。

  军嫂们认识到,做好社区工作仅有热情还不够,还必须有真才实学。

  她们利用大连市针对军嫂就业的优惠政策,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截至目前,在社区工作的795名军嫂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13名,其中在读大学本科有75人,在读大专有159人。为了提高业务素质,社区军嫂还积极参加社区干部培训班、计算机和法律知识学习班,系统学习现代社区建设的各项技能。

  军嫂也是“最可爱的人”

  军嫂张丽萍2001年走上了长利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岗位。她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就业门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丽萍走访了一位多年潜心研究布贴画的老艺人李敏。张丽萍觉得布贴画里蕴藏着商机,于是开始谋划以布贴画为依托,在社区建一个手工艺品厂。在张丽萍的盛情邀请下,老艺人李敏成了下岗职工的老师。没有启动资金,张丽萍从准备为女儿买钢琴的积蓄中拿出2000元钱,买来了教学用具和材料。

  培训班开学3个月后,学员们拿出了第一批布贴画作品,张丽萍又四处打听销路。2004年8月,她听说辽宁省下岗工人创业成果展洽会在沈阳召开,她自己拿出1200元钱,印制了1000份宣传册,带着50多幅布贴画作品去沈阳推销。一次次挫败,一次次站起,张丽萍终于在2004年年底接到了第一份订单。在2005年的大连国际服装节上,张丽萍带着下岗工人制作的布贴画,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抢手货”。它不仅远销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被辽宁省当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品。几年来,这个手工艺品厂先后培训了7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使166名下岗职工走上了工作岗位。

  军嫂们还大胆创新,她们首次提出了由现代技术支持的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开办了“军嫂社区服务网站”,建立了第一个数字化24小时居民求助呼叫系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扬。

  走进社区的军嫂们以自强不息的行动证明:军嫂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不是一个弱势群体。

  在全国,须边推广边完善

  大连市民政局杨爱民局长告诉记者:“大连军嫂进社区建功立业的做法具有推广的可行性。首先,社区有岗位。目前全国各城市都有社区居委会,社区内有一定的岗位可供安置。第二,军嫂自身有工作泼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良好素质。第三,国家和军队都有妥善安置军嫂就业的政策规定。最后,军嫂进社区对于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指导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相关法规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社区居委会是从原来的居委会演化而来,早年的居委会只负责卫生、安全保卫、调解纠纷等事务,人员属于义务性劳动。社区居委会与以前的居委会相比,职能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增加了再就业、城市低保、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保障等多项重要职能,实际上社区居委会已经代行了部分政府职能。社区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义务性劳动已经无法吸引居民参与。因此,需要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内部机构设置、人员待遇作出新的规定。但是现有的指导法规依然是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法规已经落后陈旧,修改迫在眉睫。

  法规的滞后为“军嫂进社区”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是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认定问题。有关人士建议可以在社区设置社区工作者岗位,聘用专职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是指按照聘用制度,经过聘用程序,在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双重领导、管理下,在社区内从事社区事务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样,进入社区工作的军嫂在聘用、待遇、考核管理方面就都会有相应的具体规定。

  其次就是社区工作待遇偏低。目前,大连市按照本市人均收入水平给社区工作人员发放补助。2005年,大连市人均年收入9000元,军嫂们的月收入在800元左右,略高于平均水平。有关人士表示,2006年大连市会力争将补助水平提高到1000元左右。

  据悉,2006年大连市民政局将联合劳动局推出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通过这个考核的人员将发给资格认定证书。这个认证的推广将方便了进入社区工作的军嫂在全市甚至全国范围内流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