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政府致力于让亿万农民看上电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11:34 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2月25日电(记者周之江)贵阳百花湖乡三屯村村民陈顺权吃过晚饭就坐到电视机前,“和城里人一样看新闻联播,雪花都不得一点,硬是舒服得很呢!”

  “和城里人一样看雪花都不得一点的新闻联播”,在一两年前,对陈顺权这样的农民来说还是个奢望。三屯村距离贵州省省会贵阳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傍水而居,湖光山色,仿佛世外桃源。

  50岁的村民陈祥芬说:“偏远山乡的农民,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一是出去打工,二是收看电视。”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政府致力于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着手解决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到2005年底,中国政府实施的这一工程已经惠及9700多万农牧民。

  2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贵州召开会议,这也意味着,“广播电视村村通”新一轮的攻坚工作已经提上中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坦言,1998年以来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当时由于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投入少,起点低,每个行政村的接收点只能收听收看中央一套广播、一套电视和省一套电视节目。而且,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超过80%的农民仍然主要依靠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

  2005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河南、江西、贵州等地的调查表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农村地区的无线覆盖率平均只有30%左右。

  贵州省广播电视局科技处处长项志鹏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可能是走过弯路最多的一项政府工程。我们反复摸索,希望找到一条符合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模式。”

  在中国的城市里,铺设在地底的光缆把电视信号输送到千家万户,然而,对农村而言,“山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政府目前还无力承担如此高的成本。”项志鹏说。

  1998年来,贵州和其他省份一样,较为普遍地采取一种叫做“小前端”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模式,就是在村委会或当地学校安装一个卫星电视接收站,覆盖一个片区。但这一模式运行不久,便暴露出一些“致命”的问题。贵阳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卢永康说,一来农村自然居住的村寨分散零碎,安装入户线路费用大,农户难以承受,因此入户率低。二则只能收到四至六套电视节目,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再加上维修费、电费等要逐家摊派,收不上来,长期运行肯定要出现问题。

  2002年,贵阳市广播电视局提出一套全新的“村村通”工程技术方案:以村为单位,每5至8户组成一个单元,共用一套卫星接收天线,每户配置一台数字电视信号接收机,俗称“一拖八”,可以自由选择收看近30套电视节目。投入资金比例为三比一,即市财政对每一农户投入450元,农户自筹150元,共计600元。

  截至目前,贵阳市463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入户30余万户,约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70%,入户率首次达到90%以上。这种因地制宜的“一拖八”模式得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高度评价,被称作“因地制宜解决农民看电视难的好办法”。

  据了解,在中国的广西、宁夏、黑龙江等地,也有着类似的成功探索。卢永康说:“中国有535.8万个自然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差异极大,要解决农民看电视的难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没有一通百通的法子。”

  张海涛说,目前全国还有约47万个已通电自然村的5400万农牧民听不好广播、看不到电视,“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力争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这是一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完)

  相关稿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