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误读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13:36 上海青年报

  河南我已去过多次,有一回还住了两个多月,跑了一些地方。记得是在第二趟去河南的时候,才知道唐僧唐玄奘是个河南人,过去对此是比较模糊的。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我读的第一本就是《西游记》。其实,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早在未曾识文断字之前就已晓得了。最先目睹的唐僧形象,不是用在不少教科书里的那个穿着草鞋背着行囊、匆匆前行的唐玄奘;而是上海人美出版的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里那个头戴冠身披袈裟、骑马率徒的唐三藏。

  唐僧是一个普通的河南人、也是一个普通的僧人。但在他的身上,又显示出了不普通。众所周知,他的成就和名声是来自西天取经。取经之难,不止在于路途遥远、爬雪山过沙漠。那时,突厥骚扰边关,唐政府严禁私人出境。唐玄奘出川到长安,原来是想与人结伴而行,后来是无人同行。他又无什么通关文牒,是混在返回西域的客商中出了关,还险些被抓。

  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动机是什么?不是《西游记》里所写的,“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而是他在四川研究佛学,感到当时佛经的翻译有不完全不确切;于是,就想西行印度,去源头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动机的被曲解和误读所造成的后果,使得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付诸实现的目标再伟大再有价值,也不免要被打上些折扣。

  不仅如此,从宋元时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明朝的《西游记》,唐僧的形象是一路有损无增,更要命的是整体形象的受损。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人妖颠倒,分不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影片《大话西游》中,成了个让人厌烦、罗哩八嗦,又有点娘娘腔的师傅。

  唐僧究竟惹谁了?论精神,他百折不挠,十八年跋涉五万多里。说贡献,他刻苦治学,近二十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讲才学,他在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主持三千人的辩论大会十八天,PK无对手。可千百年来,他所受的委屈和不实之词却是愈演愈烈;没有人挺身而出为他辩护,也没徒儿亲友为之申诉。

  生活中的原型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发生极大反差的,他又是较深的一位。想想个中原因,或许是有人对他太爱了吧,加上他自己的名声又太大的缘故。被人惹,其实是一种被关注,一种价值的别样证明。没人惹,不见得就是一桩好事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