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练好民族自信的“内功”(一己之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1:15 环球时报

  随着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他们在国外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最近,批评中国游客在海外不讲礼貌,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

  这类文章的作者,在批评的同时,很多时候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担忧:你们这样做,会让外国人看不起,从而也影响了我们中国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国民陋习影响国家形象,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批评这些陋习,是因为外国人“看不起”呢,还是因为行为本身不对?换句话说,我们是根据别人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还是自己心目中自有一个是非标准?

  这个问题,实际牵涉的是我们心理深处有没有民族自信心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在哪个领域,人们在判断问题是非的时候,常常以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为标准,而较少着眼于事情本身或自己心目中的是非曲直。这反映的是,虽然中国的强大为我们带来了信心,但我们内心深处的自信仍然不够。

  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虚假的自信情结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种情结看起来似乎是“自信”:比如牵强附会地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章摘句,然后对外说很多现代理念“我们古已有之”;比如眼睛直盯着某一指标,等到这一指标在数字上达到预期效果、或与国外接近时便迫不及待地“扬眉吐气”一把;更有某些情况、某些方面受到“高鼻深目”者的欣赏,便因“连外国人都不得不说好”而信心大增。所有这些情结,从根本上说,其实乃是一种深层的不自信。

  中华民族在19世纪中叶以来的100多年里备受屈辱,软弱、落后、守旧等字眼成了那个时候中国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稳步上升,但历史的阴影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国人健康的“大国心态”的成长。我们常常在逛商场、看电影、规划未来的教育和就业计划的时候,不经意地觉得外国货好、好莱坞电影好看、美国大学优秀、外企职业潜力大。不可否认,这些判断在有些时候是客观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做出这些判断的时候,是否不经意地还是受到“中国货不如洋货”这类因特定历史经历而形成的思维习惯的束缚?不摆脱这种束缚,真正的民族自信就无法树立。

  要做到真正的崛起,一个民族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为物质基础,而且要有相应的制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软实力相配合,这一点已经是没有争议的了。而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对发展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只有把这个“内功”练好,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因此,我们还是要像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诸多学者所提倡的那样,从修炼“内功”开始。道德修养的“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也是自信的基础。有了自信,也就用不着总是按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有了自信,也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起一套行为规范的准则。▲(作者是媒体工作者。)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2006年02月24日第十一版)


钱克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