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愤青:一个病态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2:17 江南时报

  《瞭望东方周刊》做了“中国愤青们的真实生活”的专题,以我所见,这是主流媒体首次以如此郑重的方式直面“中国愤青”这个群体的存在。我脑海中的“愤怒青年”与上世纪60年代西方青年的反抗运动有关,那是青年一代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抗,无论破坏、发泄还是建构,针对的是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建制,是“向内使劲”的。而“中国愤青”只有一股“××”或者“反美”的怒火,至于向内的方面,他们只是到处派“汉奸”帽子而已。因此,我认为这些情绪激昂的人作为“愤青”乃是一种冒牌货。不过“愤青”既在中国,

也合该大有特色,所以遵从成例,不妨仍称之为“中国愤青”吧。正如《瞭望东方周刊》所注意到的,“中国愤青”主要活动于网上,网上往往意味着虚拟,但“中国愤青”绝非虚拟群体。他们活跃于网络,并不是因为这个群体的虚拟性,而是因为他们的愤激情绪因种种原因尚未被印刷媒体充分接纳而不得不活跃于网络,种种原因中的一种是“反对日美”并非国策,另一种是人们并不认可以生气为能事的“爱国主义”。认可这一群体的非虚拟性,表明我注意到了“中国愤青”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实际存在。这种力量主要是普遍的“情绪力”,一定程度上的“感染力”,特殊条件下的“行动力”,但在现实的社会过程中,其“作用力”可以说极其有限。当然,如果任其发展,其“行动力”得到更多的体现,他们对社会进程的“作用力”也未必不会与日俱增,但可以断言,倘若事情向这个方向发展,“中国愤青”所带来的绝不会是民族的福音。因为在一个需要解决国家发展诸多问题的时期,“中国愤青”没有兴趣致力于公民权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还因为那种火冒三丈的情绪刚好显示他们缺乏不卑不亢的气质和理性自信的精神。《瞭望东方周刊》为展示“中国愤青”的众生相作了很大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我看到,哪怕最为理性的“中国愤青”,基本的精神气质也不脱“仇恨”二字。最低水平的“中国愤青”已经变成“粪青”,只能以满嘴喷粪的方式来显示其爱与恨。“真正的愤青”明白宣称“愤青是情绪,小资是生活”,表明当“中国愤青”只是让生活有一种情绪调剂罢了。“把家里不用的××拿来砸掉”,当然是最不影响小资生活的一种“愤怒”法。对于愤青们来讲,牢记不是为了永志和平,而是为了声讨;学习、反省,自然也不是要和平发展,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按“中国愤青”的意识状态,历史只是记仇的材料,未来则是复仇的机会,他们也“鉴往知来”,不是要迈向和平,而是要得出“谁的劲大谁就可以杀掠”的经验教训。轻一点讲,“中国愤青”代表着一种认知缺陷,实事求是地讲,他们信奉亡命徒逻辑。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26日第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