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古代民间的“送穷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3:20 舜网-济南时报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古代民间的“送穷节”。据史籍载,“送穷节”渐成于汉代以前,它的成因据说与颛顼之子有关。《玉烛宝黄》、《荆楚岁时记》等云,颛顼的儿子是一个“穷光蛋”,他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人称“穷子”。由于正月二十九是其忌日,故每逢这天人们都要设坛祀之。祭祀时除了喝粥,还要焚烧破旧衣服,边烧还要边喊:“送穷!送穷!”这种做法久而成俗,颛顼之子也就成为民间一致认定的“穷鬼”。

  不过,“穷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不同的。《金谷原记》中记载的他是个身体瘦小,穿破衣,喝稀粥,即便有了新衣也要烧破才穿的“穷祖宗”。而文人笔下的穷鬼则又别样,韩愈《送穷文》列出的穷鬼就有五种: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其境界已经高出传统风俗的“穷鬼”了。

  中华历史悠长,民风随时演变,因而我国古代各时期“送穷节”“送穷”的习俗并不相同。受道教的影响,从唐代开始,人们“送穷”的活动由呼喊“送穷、送穷”逐渐演变成祈诵有着固定格式的消灾驱邪的道教祷文——送穷文。从文学的角度看,文人写的《送穷文》,有些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像韩愈的《送穷文》,就是至今仍让人久读不厌的佳作。而元代张雨的《除夜》,也应算是《送穷文》里的佳诗:“把卷因遮眼,分饧且胶牙;自缘身懒惰,莫遣送穷文。”

  古时,不同地方“送穷”的具体做法也各有不同。韩愈有文记载“送穷节”:“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帐,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由此可见,唐代的“送穷”活动已经不限于焚烧旧衣、食豆粥了,还必须扎柳车草船,举行相应的仪式,并且规模很大。《岁时杂记》载:“人日前一日(人日即正月初七,个别地区的“送穷节”在人日的前一天)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图经》云:“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而四川成都一带,则习惯在“送穷”仪式后暗拣鹅卵石归,意思是不空归且得元宝。

  宋代以后“送穷节”在时间上有了变化。由于宋朝规定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替代以往最大的节日春节,于是“送穷节”及其送穷风俗活动就改在了新年到来的前几天。但宋以后的“送穷”活动内容,和以前并无大异。

  明代以后,民间的“送穷”活动日衰,“送穷节”在民俗中的分量也渐渐变轻。但我国各地仍然留有这个节日的遗痕,只是时间上起了差异,如福建沿海各地依然保存着正月晦日(一般是正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吃豆粥“送穷”的习俗,而包括济南地区在内的一些地方,则逐渐把正月初五当成了“送穷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今各地的“送穷节”习俗,都已经基本上绝迹了。

  其实,贫乃人之所恶,民间的“送穷节”送穷,表现的无非是人们希望抛弃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而已。

  □可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