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河南“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4: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解读河南“新农村”

  

解读河南“新农村”

  

解读河南“新农村”

  

解读河南“新农村”

  

解读河南“新农村”
■编者的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新春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2月25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它像春风,给中原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像春雨,飘洒着7000多万农民的幸福和希望。

  新农村,新在哪里?我省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如何搞好我省新农村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我省新农村建设。②7

  小马拉大车

  新农村建设,难在何处?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是欧洲一驻华大使对我国城乡差别的形象描述。

  一定程度上,河南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来自省统计部门的数据,1999年到2005年几年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最初的2548元扩大到5780元,差距增长了一倍多。

  城乡差距还不仅仅如此: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还有三成多的行政村未通油路;一些县还属于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社会事业欠账多,农村入学难、就医难现象普遍。有农民反映:“现在农民由两个‘不敢’,一个是家里不敢有人有病,一个是家里不敢有上大学的。两样占一样,全家全年的收入砸进去完,都听不到个响,甚至四处借钱,咋不穷呢!”

  省委政研室一专家指出,由于城乡差距的拉大,我省一些农村出现了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净流出的现象。

  农业大省的福音

  “建设新农村,河南任务艰巨,但很有代表性。没有河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也就不会有中国整个新农村的建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说。

  党中央把新农村建设摆在“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从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这对我省7000多万农民来说,是个时代的福音。

  “作为全国第一粮食产量大省,理所当然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省份,也理所当然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省份,加上国家粮食安全考虑的政策扶持,河南完全有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这无疑是河南发展的历史机遇。”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海峰对记者说。

  近期有报道指出,随着国家启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即将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政策,也将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新农村建设将大大改善水、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必将刺激农村消费市场,这也为我省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水、电通了,农民生活宽裕了,就不会出现过去“架着电线点油灯,用洗衣机装粮食”的事情了。

  小马拉大车

  统计表明,去年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5539亿元,占GDP比重52.6%,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说,以城带乡具有世界普遍性。“当一个国家的农民和市民各占50%时,开始进行以城带乡发展,直到少数人留在农村,生活水平和城里人差不多时,这个过程,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60年。这些是没有政府组织推动的,靠政府推动成功的范例是韩国,用了25年!”

  他说,目前我国城乡人口比例没有达到50%,有60%的人口在农村,现在推行“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时间提前了。“2005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30.7%,比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有70%在农村,时间上更提前了。”

  “用30%的城市化拉动70%的乡村,这样搞新农村建设,属于‘小马拉大车’。当然,政府推动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刘道兴说,“总的来说,我省新农村建设正当时!”②7

  为何现在要建“新农村”?

  提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人可能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事实上,‘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包括后来中央出台的一些文件,也多次提到过。但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有着新的历史背景。

  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农民收入较低,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为1.6∶1,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由1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的3.22∶1,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超过2∶1的国家之一,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二是我国当前已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和条件。

  据介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酝酿过程中,中央曾派考察团到拉美考察城市化问题,到韩国考察“新村运动”。从上世纪70年代起,韩国以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新村运动”,带来了直至现在的城乡和谐发展。这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借鉴。②7

  新农村“新”在哪里?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短短20个字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蕴含了许多新意。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博士说,首先“新”在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另一个“新”。“这次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把城市和农村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考虑,不像过去那样就农村说农村,很难有大的突破。”

  新农村之“新”,还体现在它的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上。“新农村建设对‘人’的尊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央一再强调要遵循农民意愿,二是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既关注了农民内心实际的需求,还注重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指出,新农村建设不再是个口号,已有了具体要求。

  “我想,这些‘新’的核心是,体现了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对待农村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思路来解决农村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推动农村发展。”张广智说。②7

  我省着力点在哪里?

  突出一个“实”字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王志刚说,我国东部应向发达国家看齐,而中部则要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村生态条件。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的粮仓,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哪里?

  省农业厅一位负责起草《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按照中央精神部署,但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上,突出一个‘实’字,一是着眼河南的实际,二是讲求实效。”

  与“中央一号”文件相比,在新农村建设部署上,省委、省政府首先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强调了提高粮食综合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传达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主要精神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长李成玉部署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八项举措中,“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放在了第一位。不过,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务经济、壮大县域经济等也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工作的重点。

  据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今年起,我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提出了“五通”建设目标即村村通油(水泥)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有,在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上,都有具体的措施和目标。

  今年给农村:300亿元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去年我省不仅全免农业税,还大幅增加了支农支出,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到263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3.6%,为历年来最多。

  从有关方面传来的信息表明,今年我省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三个高于”方针,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我省的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等,仍将实行向农业和农村倾斜,支农资金将突破300亿元。

  “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也许我们拿出的300亿元并不多,但就河南财力状况来说,这个数就不小了,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可见在建设新农村上,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很大,投入更大。”这位负责人说。②7

  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

  需要多少钱?

  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的调查预测,按照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全国要完成道路、供水、供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1700元至4900元。其中贫困地区需投资多一些,富裕地区投资可以少一些。“这样全国就大约需要4万亿元,这仅是基础设施投资,还不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投资。”

  我省新农村建设需要多少资金?以杞县为例。据杞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郑志安博士测算,仅“十一五”期间,全县道路建设和河道清淤两项工程就需投入2.28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800公里,需要资金1.2亿元;河道疏浚500多条1300万立方米,需要资金1.08亿元。他表示,新农村建设投资巨大,地方政府力不从心。

  钱从哪里来?

  “钱从哪里来?”这成为基层干部普遍关注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应该有以下四个层次:首先,要确保中央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其次,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增加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再次,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渠道是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最后,还要注意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投入。

  “这几年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走到了前台,惠农政策大都是财政政策。通过金融渠道筹集农村发展资金方面做得很不够。财政资金应当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主要还是从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因此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做活农村金融改革这篇大文章。”韩俊说。

  有专家建议,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需要改变,应积极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地方还可以制定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缺口号,要的是实招,是真金白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支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军说,“当前,建设新农村要花很多钱,国家完全包办也不可能。新农村建设应该分清国家和政府应对什么领域进行投入,怎么与农民的辛勤劳动相结合。光靠‘输血’不行,地方和农民还要大力发展经济‘造血’。”②7

  新农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

  不宜搞“一刀切”

  建设新农村,是不是就一定要把房子扒了重盖?盖成排房?是不是村里的路都要达到有几米宽?……这些疑问,正是眼下很多农民所关心的。

  据一份调查表明,我省农村普遍存在着住宅分散,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的现象。专家说,这不能说明,新农村建设就要搞大拆大建。

  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

  “也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刘光生说。

  一位农业专家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忘记,新农村建设并非一个新口号,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清一色的村庄化,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总是体现不出来,最终带给农民的是贫穷;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改天换地,有的地方“一律”强行把农民房屋拆除,搬到所谓的“新农村”,设施不配套,最终也是“鸡飞蛋打”,流了产。“不希望这些教训再发生。”

  在昨天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长李成玉特别提醒各市主管的书记、市长: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科学规划应先行

  许多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由于投入大,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一定要首先搞好科学规划,有重点、分阶段进行。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比如,可以先用两年搞试点,再用十年搞推广扩散,再用十年来完善提高。这就牵涉到一个科学规划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跟农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不能说干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地方干部更不可为了一时政绩,搞些什么‘路边花’、盆景什么的。”

  有基层干部说,如果没有规划,农民随意建,水路、管道、架电等怎么搞?新农村建设最终将会“支离破碎”,不利于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将花很多冤枉钱。

  据了解,目前我省正加紧制定一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纲要,以期为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不过一位来自我省贫困地区的官员建议,这个规划纲要也要考虑到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不宜框定一个时间,搞同一个建设目标,“不然,我们就是天天勒紧腰带,财力支持也赶不上发达地区的,进程也不一样,考核的话就吃亏了。”②7

  我省新农村,靠什么支撑?

  “一穷二白”建设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发展。

  正如徐光春书记所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

  “从全国来看,建设新农村,河南面临比其他省份更为艰巨的任务,但其地位也更为重要,意义也更为突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说,“没有中原大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也就不会有我国整个‘新农村’的建成。河南在这一进程中更应该开阔思维,提供范本。”

  他认为,河南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民整体上还不富裕,所以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如何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没有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再漂亮,农民只能“饿着肚子跳芭蕾,只会越跳越饿”。

  正如省委一位主要领导所说:“只有农民腰包鼓起,中原才能实现崛起。”

  新农村建设,支撑在哪里

  “我省建设新农村支撑在新产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红军认为,“我省应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业加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纽带的农村产业新格局。”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与工业的距离感觉很远,工业对多数农民是“天方夜谭”,只能从电视中对城市文明“饱饱眼福”。漯河市副市长薛豫宛说:“光靠卖粮食、养猪,是挣不了大钱的。要真正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就要让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结亲’,把第二、三产业办到农民的‘家门口’。”

  对此,我省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李成玉省长指出:“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新农村建设要有后劲,要取得成功,真正改变‘农村太穷、农业太弱、农民太吃亏’的状况,必须建设源源不断、持续增强的产业。”郑州市副市长王林贺说,没有产业支撑,再整齐通达的乡镇和村庄也不过是一副副漂亮“躯壳”而已,最终都会失去生命力。“空城计”唱不得,“空镇计”、“空村计”同样唱不得。②7

  最重要的是尊重农民意愿

  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中央有关文件,还是有关领导的讲话,其中都强调了一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鲜明地提出了“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副处长田亮贞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要考虑农民的真实需求,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要解决农民需要什么的问题。”

  据了解,当前建设新农村,农民有“三盼”:一盼收入增加,二盼环境改善,三盼民主管理。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农民之所以怕,根本问题在于他们担心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切实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不能真正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

  专家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铺开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充分尊重了农民群众的意愿,给了农民自主选择的权利。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前不久特别指出:要坚持分别情况、分类指导、分项落实、分步推进。要尊重农民意愿,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商丘市副市长胡向阳说,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树一个典型,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靠举债建不成新农村,让老百姓过不了安生日子的工程,也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②7

  本报记者肖建中李晓玮田宜龙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均为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