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小“猪倌” 大作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8:30 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

  人物介绍

  严敬,男,湖北人,1964年出生,我省优秀青年作家,第五届海南省青年文学奖获得者。1999年他从家乡来到海南,曾经在罗牛山30万蛋鸡场工作3年,后来又在罗牛山6万头养猪场做了4年统计员,现在海口市景山学校工作。从2001年起,他开始在《天涯》、《青年文学》、《十月》、《红豆》等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处女作《为桑亚姐姐守灵》,代表

作有小说《一个疯子》、《昨晚的罗大佑》、《猪场故事》、《正午的阳光》,散文《栀》等。

  他的小说灵气淋漓,有“生活与感觉的依据,有南国潮湿土地和草木里的灵机一动,有切入世界时真实的个人视角”(韩少功评价严敬语) 。

  他是海南一家养猪场的现代“猪倌”,在充满浓重异味的空气中终日与猪为邻。他的工作是记录每头母猪的产崽量,工作之余,喜欢在纸上做“白日梦”。相信只要读过他的文字,会认同他写的是真正的美文(《天涯》杂志副主编王雁翎介绍严敬)。 □本报记者 宋亮亮 文/图

  “鸽子据说是和平的象征,猫和山羊算得上是安居乐业的点缀,但顷刻之间,战争摧毁了一切,让一个老人踏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谁不为此心悸?”(《大师之死》节选)

  “人们的想法是,假若驴,这头四条腿的驴,它带来了传染病怎么办?所以,驴该杀。反对派的观点是,这头驴,是头本分守纪律的驴,无论是工作,还是业余时间,都不曾离开猪场半步,它哪儿来的传染病 ……驴留下了。想杀驴的人并没有不高兴,相反,他们也快乐得很,只要驴存在,嫁祸于驴的机会不是天天有吗? ”(《猪场故事》节选)

  严敬很像个语文老师

  第一次见到严敬是去年的11月25日在海口燕泰大酒店举行的“第五届海南省青年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当时的严敬静静地走上台领奖,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没有太多的表情。当时感觉他很安静,不太爱说话,属于一个老实人。那个时候,因为只有一面之缘,我对他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

  真正和严敬认识是在今年的2月24日。前一天我和严敬商量,想去做一个关于他的专访,他谦虚地笑着,说自己只是一个最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最后他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2月24日早上8点多,我赶到景山学校拜访他,他直接到大门口接我。他戴着一副眼睛,穿着一身朴素整洁的衣服,微笑着冲我走来。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和蔼的面容,心里的一点紧张马上烟消云散,一个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他像我在高中二年级时候的语文老师,很像很像。正在为怎么称呼他而发愁的我,理所当然地喊了他一声:“严老师。”

  小时侯痴迷抗日文学

  1964年,严敬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喜欢读书,早在10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侯的农村没有什么书可以读,严敬的二哥恰巧是当时村里的民兵,二哥平时喜欢读书,也有很多关于抗日文学的书,比如《敌后武工队》、《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小严敬就从二哥那里把这些书拿过来仔细地读,很快他就对这些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游击队员的英雄形象在小严敬头脑中非常高大、深刻。每当二哥和村里的其他民兵操练、打靶,特别是在月光下擦枪的时候,小严敬就认为他们是书上所说的游击队员,那时侯,小严敬就想:“我要是一名游击队员该有多好。”

  严敬认为,“一个人少年时候的经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是小时侯读了很多关于抗日文学的书籍,他的心中有了强烈的游击队情结,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想写一部关于游击队员的小说,写一下自己心中的游击队员。可是,由于素材缺乏等种种原因,这个理想至今他也没有完成。但是严敬仍然很有信心,“我认为,文学是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在二者之间,需要填充的是自己的想象力,我会争取在以后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

  高中毕业当了农场工人

  高中毕业以后,严敬就去了湖北龙感湖农场,一开始他在农场里插秧、割稻、种田,做各种各样的农活。干了一两年以后,他又开始在农场里当工人,主要从事粮油加工的工作,一干又是8年。回想起来,在农场里的经历让现在的严敬非常难忘,“应该说,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我很怀念在农场里集体劳作时候的情景,在春耕秋收之中,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的稻田,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学的本质也是怀旧,那时侯的经历成了我一生的追忆。”

  在农场生活的日子里,对严敬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二哥。二哥16岁开始在农场种田,很吃苦耐劳,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严敬,成了他一生学习的榜样。严敬一直比较喜欢动物,也深受二哥的影响。那个时候,严敬家里养了一条狗,因为当时农场里为了预防狂犬病,队里就想把这条狗捕杀掉,一家人趁着二哥去“挑坝”(湖北方言,即兴修水利)的时候,把家里的狗打死了。二哥回到家,知道以后非常伤心,几乎难过得哭了起来,因为他对那条狗有着很深刻的感情。从那以后,严敬也比较喜欢动物,喜欢养狗、猫等动物。严敬经常说:“我对动物是真正的喜欢,是源于内心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在“鸡窝”里呆了3年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悄然过去,一晃严敬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他所在的农场渐渐地变得衰落,不太景气,他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1999年5月,严敬告别了家乡的农场,来到海南。他去了罗牛山30万蛋鸡场工作,主要的任务是把鸡从鸡场里推出来卖。

  每天早上7点多钟,他就早早起了床,中午也不休息,一直干到晚上。那时侯的工作量很大,从养鸡场到市场有100多米的距离,每天他就推着沉重的车子,闻着刺鼻的臭味,来来回回行走在养鸡场与市场之间,有时候恶心得差点都要吐出来。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推出去100多车,卖了8000多只鸡,到晚上的时候,累得他腰酸腿疼。刚开始做这种活,他感觉很不适应,但想起自己来海南是来谋生的,不能干不了就离开,想起肩上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一次次咬紧牙关挺了下来,在鸡场一呆就是3年。

  这个期间,一个负责卖鸡的老王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老王是海南本地人,对他很关照。有时候,老王看见他推着沉重的车子很费力,就跑过来帮他推一把,老王的帮助确实给他减轻了很多劳累。在平时干完活休息的时候,老王还给他讲述海南本地的风土人情,让他尽快了解周围的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想起老王,他的心里就充满无限的感激。

  白天艰辛的劳动,丝毫没有减弱他对文学,对小说创作的热爱。吃完晚饭,他不顾一天的劳累,就开始伏案写作,在文学的殿堂里自由地驰骋,有时候写得很投入,到了凌晨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笔,上床休息。严敬文学之路的真正起步,正是在这个时候。2001年,他在《天涯》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小说《为桑亚姐姐守灵》。此外,他还在《天涯》和海外一些华文报刊上发表了《一个疯子》、《肖惠》等一些小说和散文。在养鸡场这个庞大的“鸡窝”里面,一只默默无闻的“金凤凰”,正在悄悄地成长......

  “猪倌”写出《猪场故事》

  2002年2月,由于工作的需要,他被调到了罗牛山6万头养猪场做统计工作。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登记仔猪数量、仔猪转群、淘汰母猪销售、给饲养员结算等等。如果说原来他在养鸡场推鸡卖鸡是纯粹的体力劳动的话,那么这次统计工作则是典型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了。统计的活更加繁重,每天去猪笼,气味难闻得让人想呕吐,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那时侯,严敬不会使用电脑,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养猪场的徐场长,在使用电脑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手把手教会他使用电脑。后来,在自己的艰苦努力下,严敬成为罗牛山生猪系统结算方面数一数二的统计员。

  4年与猪为伴,他不但成为一个优秀的“猪倌”,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段日子,他成了一个更加成熟的作家。每天夜晚笔耕不辍,他的作品逐渐丰富起来,他写的反映人的自私性的中篇小说《猪场故事》,就是根据自己在猪场的体会,写的一部小说。此外,还有《昨晚的罗大佑》、《正午的阳光》等一大批小说问世。

  到景山学校当“学生”

  今年2月8日,严敬离开了养猪场,来到了海口市景山学校校办公室做宣传工作,成了一名老师。如今,他正面临着由“猪倌”到老师的角色转换。来到景山学校,严敬觉得自己需要做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我来到景山学校,与其说我是一名老师,倒不如说我是一名学生更合适。现在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需要我从头做起,我会争取在不断地学习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然,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写作爱好。”

  没有上过大学,是严敬今生最大的遗憾。“没有读大学是我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当代社会毕竟是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我经常会感觉到知识的缺乏,如果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大学生就好了。”

  妻子是第一个读者

  在严敬心目中,他最感激的人,是他的妻子。22岁那一年,他和妻子在家乡的农场相识、相爱,共同走上了生活的旅程,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12岁了。多年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妻子一直给了他最大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他的妻子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们两个在一起特别有共同语言,妻子总是有特别多的话对他说。妻子的一些经历和所讲的事情、传闻,经常被他积累下来,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素材。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妻子扮演了他的素材搜集者的角色。同时,他每当写完一篇小说,妻子是她小说的第一个读者,两个人在进行细致的交流与分享......

  要写出更好的小说

  谈起自己未来的理想,严敬的回答总是简单又直接:“把小说写好,争取写得一篇比一篇好。”严敬认为,小说是他的精神支柱。小说首先是一种艺术,要融会个人的感情和心血,不能成为文字的堆积品,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争取点滴的进步。他不会追求作品的数量,但他会追求质量,每写一篇,都要有所进步,有所突破。文学的道路没有止境,只有一直刻苦努力,才能达到心中的理想目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