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尽快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9:16 东方网

  严宝康作品集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和创新知识的传播。然而,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制造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中国目前只是非创新产品制造大国,仅靠劳动力、价格、资源和非竞争性的比较优势,在低端产品上占世界一席之地。中国的服务业仍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企业仍在从事“微笑曲线”里附加值最低端的生产,中国人干的大多是“卖苦力活”。

  什么叫“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就是指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形成“V”曲线,即高端研发和末端品牌营销附加值最高,而加工环节则处于利润最低端。简单地说,在“微笑曲线”的左端,是以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为主导,包括研发创新机构等知识型企业,往下是元件素材企业、组件加工企业。在“微笑曲线”的右端,是以品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由品牌企业构成,这里聚集着世界500强企业;往下则是由销售企业构成。左右两边最后交汇在“微笑曲线”的弧底部分,就是成品装配和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根据这个理论,在全球化的经济分工中,欧美和日本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则处于弧底,要么为国际品牌做贴牌生产,要么制造低端产品。

  经济质量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而决定经济质量的关键是发展高新技术。一个国家,要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首先必须坚持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先进是产业强势的标志,技术创新是产业兴盛的根本。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和持久的源动力。

  品牌是“微笑曲线”价值链上的所有知识的浓缩和体现,品牌占据“微笑曲线”的右侧最高端。自主品牌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品牌发展壮大的过程,没有自主品牌作龙头,必然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只有大力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企业才能有持久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自主创新和创立品牌,是走向利润集聚高端的必由之路。“微笑曲线”如果没有高新技术的研发或品牌,仅有加工制造,就可能变成“哭泣曲线”:在中国贴牌生产的一个芭比娃娃,美国市场价格为10美元,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只有2美元。而这2美元中的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0.65美元用于支付材料费,最后剩下0.35美元,才是中国生产企业的最终所得;杭州有家公司生产鼠标,每个售价40美元,扣除付给美国公司14美元的零件成本和8美元的专利费,以及经销售商的15美元,只剩下3美元给中国人支付工资、电费、仓储、运输……

  这就是“国际民工”的悲哀,靠人的初级劳动力,采用物质手段创造价值,赚取微薄的利润,却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并产生污染和破坏环境。目前我国经济赖以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加工制造业,即“微笑曲线”的底部。它已经构成了我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积重难返的发展模式;它带来了中国的能源紧张、环境破坏、劳动力工资停滞不前,以及越发频繁的贸易争端。

  现代产业的发展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变成以客户为导向,光有技术、产品的创新还不够,还应包括服务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服务能提供很高的附加值。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除自主创新和创立品牌外,还必须大力发展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总量的70%左右,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微笑曲线”右端的附加值,产业链就会向“微笑曲线”右端的服务业延伸。

  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固然需要靠高新技术产业、品牌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来构筑上游和下游,也固然需要着力改造和提升中游,促进加工制造业向上下游延伸和转移,以优化“微笑曲线”底部。但如果没有一套好的体制,一切皆枉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要把行政配置资源模式转变成市场配置资源模式。企业生产什么、往哪个方向发展、配备什么样的设备,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由领导决定,政府只提供完善的法制环境、稳定的宏观环境、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代替市场资源配置。只有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总之,切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品牌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链,才是走出“微笑曲线”低端的根本途径。激情奔涌的历史潮流把中国推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相信在“自主创新”的春风吹拂下,我们一定能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


作者:严宝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