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镜像》:行走中的智慧与宁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9: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李欣

  因与作者冯镜明是同事,有幸在未成书之前便阅读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正是应了老话,有人相熟多年却只是点头之交,有人虽只一面之缘,却觉得相知如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亦如是。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阅读,《美国镜像》让人欣赏的是:在智慧的行走中表达了行走的智慧,让人在匆忙的行走中感受到了存在的宁静。

  美国无疑是一个诱人的世界,它的富裕、阳光、多元,是令人向往的。但是作为中国人,美国无法成为我们的信仰。就像一个人永远无法将他乡作为故里,尤其是安放心灵的地方。作者难能可贵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绚烂外表下常态的美国,在行文之间又流露出对现实、人伦、国家、民族的精神关怀。而这种关怀与思考又远非只停留于此,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更加宽广的世界观,不受制于现实的是非得失,不局限于单一的道德范畴。在对访问对象的描述中不时地体现出理性的思考,与阅读者发生思想的碰撞,使我更愿意将此书定位于思想笔记。点点闪耀的智慧火花使阅读不枯燥、有节奏、有快感。

  本书所包含的三部分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让我们走进美国:《访问篇》以美国数目繁多的博物馆、民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芝加哥的联邦储备银行、拉迪奥城的音乐大厅以及美国风格独特的城市建筑、硅谷里生活的穷人为切入点,更多地从历史、文化、体制等宏观的视野去观照美国的现实,但书中并没有令人厌烦的宏大叙事,而更多地从个人的体悟出发,在充满感性的表达中传达出理性的思考。平凡普通的人是真正的社会力量所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人物篇》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在美国这样一个有着强烈民粹传统的国度,普通民众以自己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影响和左右着美国社会进程,平凡与卑微者其实是最美的。在这一部分我们被“康塞普塞昂·皮奇奥托”这个年逾花甲的老妇深深感动,风餐露宿却时时刻刻关注与自己毫不相干人的苦难;与陪同孙立哲的暗中较劲,让我们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难以言喻的隔阂,而这种相处有时也会有活泼泼的生趣;我们认识了平凡、质朴的罗朴特一家,体会到了普通美国家庭生活中的温情、快乐。此外还有高素质的美国农民、与命运抗争的同性恋者以及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一切都是从生活的直接感触出发,描述的起点是最微观的生活元素。阅读中常常感受到作者生活化的思想风格,锋芒隐含在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细节的敏感之中。第三部分《对话》展示了作者作为一名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问是记者的天职,其中包含着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思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通过思考、提问和沟通,让我们更加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了美国。

  作者在美国的时间是匆忙的,书中的表达是客观、丰富而厚重的,而阅读的过程中我却感受到一份宁静的心态。我们知道宁静的心态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客观描述的前提。宁静是一种非常高的品质与追求。宁静的人才能不僵硬、麻木,才会敏感、温厚、丰富和坚韧;才能在书中向我们呈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对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家庭相濡以沫的可能;才会对同性恋者和艾滋病人抱有深切的宽容与同情,同时并不掩饰内心的好奇与恐惧;才会对不关乎切身利益的价值与追求显示出强烈的好奇心与不停追问的心态。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离别访问地五年之后的写作无疑是真诚的。借用作者的话:“时间是一把筛子,只有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人或事才会长留在心间。”《美国镜像》中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看看世界,回到内心,这也是写作与读书的价值所在吧。[吉林人民出版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