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暴力与爱等同导致过半孩子挨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9:31 南方日报

  暴力与爱等同导致过半孩子挨打

  专题调研报告显示,躯体暴力主要来自父母,精神暴力主要来自学校。

  代表们呼吁:应改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暴力训儿”观念

  广东超过五成孩子被打过,暴力侵害儿童状况堪忧。一份由省妇联牵头完成的“反对对儿童的暴力”专题调研报告,这几天在全省“两会”引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

  调查

  超过五成孩子曾挨打

  有些孩子写道:大人有权利打小孩,小孩没权利打大人、大人骂小孩,小孩不能反驳、大人不开心找我们出气,我们不开心,不能向他们发泄。

  据悉,去年3月至4月,中国作为联合国儿童暴力全球调研项目参与国之一,在大中专学生中采取回顾16岁前的经历的形式,展开儿童暴力问题调查。广东调研主要在广州和粤东的大中专学校展开,省妇联儿童部、省科学育儿实验基地分别对1292名大中学生、274名家长进行了调查,并对省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近3000名门诊儿童案例进行分析。

  近日,这份“反对对儿童的暴力”的专题调研报告终于“出炉”——在广东,家庭和学校体罚儿童现象普遍存在。约54.3%的孩子报告曾被徒手、棍棒、皮带打过,也就是说每两个孩子中就至少有一个孩子曾经挨打;44.4%的孩子报告曾被羞辱;80%的父母和老师赞同“打你是为你好”。其中,儿童的躯体暴力主要来自父母,精神暴力主要来自学校。

  “在一份‘关于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的问卷中,有些孩子写到‘大人有权利打小孩,小孩没权利打大人’、‘大人骂小孩,小孩不能反驳’、‘大人不开心找我们出气,我们不开心,不能向他们发泄’”,省政协委员、省妇联副主席周丽琼介绍,童言无忌,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折射出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暴力。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孩子身边的老师、家长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暴力训儿”,始终坚持“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的传统观念。

  恶果

  “棍棒教育”产生后遗症

  童年期暴力经历与青少年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及酗酒、打架斗殴等危险行为明显相关。走上歧途的孩子并非个案,他们大多在屡发暴力事件的家庭中成长,心理受到扭曲,“有样学样”地犯下过错。

  代表、委员们一边扼腕,一边忧心:孩子小时遭遇的暴力对待将会种下影响一生的“后遗症”。他们认为,无论是躯体暴力、性暴力还是精神暴力,一旦发生,就会使多数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厌世、爱打架、逃避现实、容忍继续施暴、双面人格、道德感降低等“后遗症”。

  “而且,儿童期经历暴力种类越多,患以上‘后遗症’的情况越严重,幸福感越低。童年期暴力经历与青少年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及酗酒、打架斗殴等危险行为明显相关。”团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常委王晓说,因相信拳头能解决问题而走上歧途的孩子并非个案,他们大多在屡发暴力事件的家庭下成长,心理受到扭曲,“有样学样”地犯下过错。

  省人大代表、韶关市心理学会理事长王剑兰也表示,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暴力经历有重要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期遭到过暴力,他就很容易认同暴力的作用,同时会将这种暴力转移到他人、社会甚至自己后代的身上。

  根源

  “不打不成才”衣砵相承

  因将暴力与爱等同起来的思维模式作祟,在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看来,成才比成长重要。与成才相比,儿童的个体尊严和权利显得无足轻重。许多教师对自己职责的认知有严重错位,总是以强烈的权威形象居高临下地控制学生。

  暴力为什么能泛滥?

  据介绍,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76.2%的家长、52.3%的大学生、59.1%的初中生赞同“严师出高徒”,认为只要能成材,怎么“严”都可以。在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看来,成才比成长重要。与成才相比,儿童的个体尊严和权利是否得到尊重显得无足轻重。

  代表、委员们认为,导致儿童暴力的主要因素正是:暴力与爱等同起来的思维模式、人权思想淡漠、不尊重儿童的观念及中国传统的伦理制度。特别是在广东农村,这些固有思维模式非常普遍地存在,家长的育儿素质亟待提高,而许多教师对自己职责的认知有严重错位,总是以强烈的权威形象居高临下地控制学生。

  什么是“暴力训儿”?

  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上,对儿童的暴力,是指成人故意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肢体的力量或影响力,对儿童造成或者极有可能造成伤害、死亡、精神创伤、发育不良或权利剥夺。儿童暴力主要分为躯体暴力、精神暴力、性骚扰(性侵犯)和忽视。

  “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一是我们常常能在公众场合看到父母对‘不听话’的孩子进行训斥或一个耳光,二是课堂上时时传来老师对‘差生’的训话或嘲笑,更不必说家庭、学校里见到的体罚等。”周丽琼委员说,但是人们往往不以为然,认为“把孩子打伤”才是“暴力”。在这种传统的“淡漠”和“习惯”中,多少孩子被扭曲成长?!

  建议

  教育儿童也要与时俱进

  老师与家长应增加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知识,提高对儿童行为心理的理解能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与时俱进。

  代表、委员们认为,对待儿童暴力,政府负有改变家庭、学校和社会态度的责任。

  “传统的教育观念,如‘严师出高徒’确也有管教好不少顽儿的先例,但那是与以前单调的环境和人们单纯的思维方式有关。现在的孩子自小接受开放、民主式的教育,传统的打骂等教育观念和方式不随大环境改变就会两败俱伤。”广东实验中学校长郑炽钦委员说,老师与家长应增加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知识,提高对儿童行为心理的理解能力。

  他还建议,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与时俱进。有关部门还应出台包括师德目标责任制、师德奖励制、师德举报制等新规定,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本报记者谢苗枫程满清胡键徐林

  通讯员焦亚琼

  图:

  祖国的花朵本来就应该笑得如此灿烂。符超军陈艳玲摄(资料图片)

  这些少年犯犯罪的根源大都与家庭暴力有关。王辉摄(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