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导师十多学生,能“导”懂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11:02 兰州晨报

  研究生逐年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一个茶壶(导师),十几个茶杯(硕士生)。”这是时下对研究生和导师关系说法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比喻。

  这个比喻影射出这样一个现实: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产生的一个最直

接和最表面化的后果就是导师太少,学生太多。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全国硕士招生2006年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后的报考人数为127.5万人,较2005年同比增长9%。

  2006年甘肃省确认后的硕士研究生实际报名人数为21665人,比2005年的19320人增加2345人,增长12.1%;2006年甘肃省硕士计划招生3077人,较2005年增长28.58%。

  “正常情况下,导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5,但我省导师资源明显不足,1∶11的情况在高校中为数不少!”2月23日,省学位办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用数据揭示出目前我省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导师严重不足。现状导师学生比例失调我省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4800多人,在研究生招生上,我省和全国“步调”一致———继续扩招。

  兰州大学2004年硕士生总规模为1678人,其中国家计划为684人;2005年该校硕士生总规模为2370人,国家计划为897人;2006年该校硕士生总规模为2607人,国家计划为1143人。

  从总规模来看,兰州大学硕士生人数2006年比2004年增加了近1000名。

  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生总规模为660人,到2006年时,其硕士生总规模达到了1089人。

  其他省内高校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大。

  但与硕士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极不“相称”的是,目前我省有硕士生导师不到2000人。

  据了解,兰州大学现有硕士生导师670人(不含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为229人),有在校研究生6919人,今年7月将有1600多名研究生毕业,9月上旬新生报到后,该校在校研究生数量将达到8300人左右。

  西北师范大学现有全日制研究生2072人,研究生导师370人。 学生抱怨自学现象相当普遍“以前一位导师最多带五六名研究生,现在一位导师却要带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周期为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很难学到什么。”日前,在记者采访时,不少高校的在读研究生都这样抱怨。

  “学习内因是自身,导师最终只是外因,但缺少外因却是万万不行的,”兰大文学院一位姓鲁的研二男生说,“扩招后与导师见面次数少了,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就连我们导师自己都说现在顾不上我们(指研二的学生),他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研一的学生身上,以尽快领他们上路。所以,我们的学习就靠自学了。”“不过,我觉得我们自学得有些过头了!”他说,“当你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一点火花冒出来,想立即与导师进行交流的时候,你却找不到他,而等到你有机会沟通交流的时候,这些可能成为光芒的火花又稍纵即逝了。”法律硕士专业一名姓杨的研究生说,人都是有惰性的,要依靠学生自学,这样会让不少学生产生“混”的念头。“即使只是起引路作用,导师也是不能缺少的!”很多研究生的抱怨不仅仅是担心学不到什么东西,更是因为担心学不到东西而难就业。管理专业一名姓董的研一女生说,研究生三年,其实真正学习的只是一、二年级,因为研一是基本理论学习,而到研三时大家就开始忙于实习和找工作了。“本科毕业后找工作的不容易让我下定决心考研,但现在,与导师有限的沟通机会,让我感觉研究生教育成了自学教育,我真担心靠自学学不到什么东西,到时候毕业找工作就更不容易了。”和文科生不一样,学理科的硕士研究生都称导师为“老板”。

  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专业研一的一名男生告诉记者,他现在正为学院另一个“老板”工作。

  他说他的导师平时很忙,除了集中指点学生应该看些什么参考书之类外,他们有问题的时候,都主动先和导师预约再进行沟通。

  “常有好多同学抱怨说因为人多,做实验时仪器老是抢不上。”这名男生说同学们的这些抱怨让他对研究生扩招有了很直接的认识。同时,他告诉记者,自己马上就要帮“老板”做实验了,他有些兴奋,因为学理科有实验做非常重要。但有不少同学为导师接不到项目而发愁呢,因为项目接不到就意味着没实验可做!

  导师叫苦带学生太多负荷过重“我现在一共带18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一年级9名,二年级7名,三年级2名,这已经大大超出我的负荷了!”2月22日,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硕士生导师也连连叫苦。

  据这位导师讲,他所在的社会学专业共有4位导师,而硕士研究生就达45名,他应该算是其中带学生最多的一位,但其他几位导师所带的学生也都超过了5名。

  “1∶18,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比例,它所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扩招也不是一个正常现象。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现在因为扩招,它已经衍变成了大众化的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我甚至认为它已经退化为班级型教育。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导师既要备课,又要上课,还要进行必要的私下指导,还要搞自己的科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势必导致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从次数到质量上的减弱。”这位导师说,“而实际上,扩招后的研究生也属于一种应试型学生,这些学生自身基础知识很薄弱,所以,导师的指导与引导就显得更重要了。但你要顾及到学生,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导师自己的科研就必然受到影响,而科研成果又与自身评定职称等利益直接挂钩。”这位导师说,2003年之前他还时常有论文等见诸报刊,但之后的几年他就很少有东西发表了,“我觉得要对得起导师这两个字,所以把自己的很多时间给了学生。”这位导师告又诉记者,2006年他最少要带5名研究生。“如果导师有自主权的话,我一年最多带两个,我认为这也是最大的限度。”采访最后,这位导师很感慨地说。

  与西北师范大学这位硕士生导师相比,已经退休的西北民族大学藏文专业的马进武老师就是没赶上扩招潮的一位导师。马老师说他当导师的时候,一年最多带2—3名学生,那时候藏文专业一年最多招10—15名学生,而导师就有4—5位,所以,平均每位导师一年最多带3名学生。

  马老师说,他认为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是不可或缺的。“一名研究生的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是要靠导师培养的,同时,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重点、难点、技巧等等靠学生自学是学不来的,必须要有导师进行引导与指导。

  那时候,除了上课,导师对学生私下的指导很频繁,都是一对一进行的!”教育部门我省导师严重不足“导师不足现象非常严重”这一事实也是我省教育部门认识和承认的现实。省学位办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位导师最多带5名研究生,但因为我省导师资源明显不足,目前各校情况不平均,如果是名师或者是导师所教的学科较抢手,1位导师能带11名研究生的情况在高校中也为数不少,而有些导师带的研究生就很少。

  而记者从连日的采访中了解到,1∶11这个比例在一些高校可以说是低的,因为有部分导师带的硕士研究生竟有20多人,甚至还达到了30人(从研一到研三)。

  “导师严重不足已经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省学位办这位负责人说,为了缓解导师、研究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的紧缺,教育部于2005年下文,要求我省从2006年起,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目的是将资源搞活,研究生招生、毕业由高校负责,做科研由科研院所负责。此举也是为科研项目着想,并将科研项目分解,其中一部分将下放到改制企业中去。

  “此外,今年我省又新增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位56个,省上已对我省导师严重不足的现象给予弥补,决定今年在社会各界聘请一些兼职的导师,力争缓解我省导师不足现象。”专家表示导师缺乏“封闭”使然“就目前我省的状况来说,在研究生教育问题上,我省并不缺乏导师,而是管理制度的不足!”2月24日,甘肃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包晓霞副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此表示。

  对“由于研究生扩招而导致导师不足”的观点,包晓霞副所长持不认同的态度,她认为我省之所以会出现导师不足的问题,并不是扩招的原因,而是封闭式的管理制度造成的。“我省有丰富的科学资源,尤其是自然科学,有很多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在这些地方,有大量从事研究多年的并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科研人员和完备的科研设备及实验仪器,应该说,这里就是培养研究生最理想的地方,也是研究生最应该来的地方,但现实的状况是:这些资源都没有被利用起来。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封闭式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地方性的科研院所没有招生权,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及高校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保护意识与制度,也让一些完全有能力担当导师的科研人员望‘研’兴叹。”包晓霞副所长说,也正是这种不开放的管理制度,造就了一些自己都不知道论文结构的“所谓导师”的出现。“有这样的导师,其研究生的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包晓霞说这些年研究生质量下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

  针对我省有关部门将从今年开始在社会各界聘请一些兼职导师的举措,包晓霞副所长认为这首先表达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这是需要肯定的。但同时她认为不打破封闭的管理制度,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对从社会上聘请导师的举措,她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而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她说外省一些地方以前也采取了这一方式,但其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政府官员被聘请当上了导师,而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没有被聘上。

  本报记者雷媛李雪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