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场馆 到处都是高科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17:40 北京晚报

  护栏的改进让摔倒的张丹仅受轻伤。

场馆到处都是高科技

  在雪橇下面是5900万美元铺就的高科技雪道。

场馆到处都是高科技

  在雪橇下面是5900万美元铺就的高科技雪道。

场馆到处都是高科技

  从靠天降雪到人工造雪

  有统计表明,假如冬奥会具备夏奥会那样的规模,则举办一届冬奥会的预算将是夏奥会的两倍。因为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器材,冬季运动的科技含量更高,因此也就更“烧钱”。这届都灵冬奥会,组委会耗资9.51亿美元换来20天的激情燃烧,其中在场地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中,花在高科技上面的费用占了很大的比重。本届冬奥会组委会主席曾经骄傲地说,与历届冬奥会相比,比赛场地及用具的高科技化,是都灵冬奥会的最大特色。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由于大部分比赛项目要“靠天吃饭”,因此在冬奥会历史上,科技的更新与进步成为每一届冬奥会的主题。在人工造雪机技术没有普遍使用之前,数届冬奥会饱受缺雪之苦。1952年挪威冬奥会上,由于气温高,主办城市奥斯陆不得不动用军队从城市及周边的每一个背阴处铲雪运往赛道。此后,奥地利在1964年和1976年两届冬奥会中,又遇到缺雪难题。到了1988年,人工造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卡尔加里冬奥会组织者花费400万美元添置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造雪机,并在雪中添加了一种特殊细菌,使得人造雪的效果与天然雪几乎无异,卡尔加里冬奥会由此得名“人工冰雪冬奥会”。此后人工造雪技术不断提高,主办者再也不用感叹天不作美了。

  在冬奥会的冰上项目中,科技的运用同样普遍。1984年以前的历届冬奥会,速滑比赛一直都是在场外进行。有时突遇降雨,运动员在滑行中总要注意躲避各种“水坑”,成绩受到极大影响。到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随着技术的成熟,主办者首次建成了室内速滑馆,在不受天气干扰的情况下,原来成为人类极限的世界纪录,一下子变得如此容易超越。那一届奥运会的速滑项目中,有11人16次刷新7项世界纪录。那么本届冬奥会,又有哪些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了场馆的建设中呢?

  世界首座可调式速降滑雪跳台

  高台速降滑雪场地,是冬奥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比赛场。为了让比赛者发挥出最大潜能,主办方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可调式速降滑雪跳台。这座跳台,无论是结构、起跑点还是降落平台,都堪称完美。这座跳台建在一处山谷中,远远看去,跳台和周边景色融为一体,丝毫不觉突兀,做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所有的都灵冬奥会比赛场地中,这座跳台是最环保的建筑物。意大利建筑师及工程师充分讨论之后,才拟定了基础结构图。建筑人员运用数字地形模型,选择了一个不会破坏自然景色的设计。

  雪橇赛道变成敞开式冰箱

  当人们来到位于都灵附近的塞萨娜雪橇比赛场地时,落差达114米、长达1.4公里的滑雪道,19个形态各异的弯道让人惊叹不已。不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厚厚的冰层下隐藏着最新的科技成果。在如此之长的雪道下面,竟然埋藏着一条48吨重的氨水循环管道。在氨水管道的作用下,露天的雪道可以保持在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8摄氏度之间,简直就是一个超大的敞开式冰箱。为慎重起见,举办方在比赛场地安装了32个传感监测器,随时向中心控制室输送信息。不过,这个敞开式冰箱的研发和使用也花了不少钱,建设这条滑雪道共耗资5900万美元,而整个系统一旦启动,则需要5000千瓦的电力支持。

  新护栏救了张丹

  人们至今还记得花滑双人滑比赛中的惊险一幕,当张丹摔倒在地又飞速撞向场边的护墙时,一位现场评论员马上说:“感谢上帝!为新的防护墙!”

  为了迎接冬奥会,帕拉维拉体育馆专门将以前使用的表面很硬的防护墙拆掉,换上了专门研发的新型安全护墙。新安全护墙是将50厘米厚的垫子,用可以调节松紧的带子连起来的,垫子里充满了不同密度的泡沫,中间还留有一定的空隙。这样一来,当运动员狠狠地撞到防护墙上的时候,垫子里的空气在瞬间被挤出来,防护墙可以凹进去10至15厘米,冲击力被防护墙大量吸收,从而保护运动员免受伤害。正因为如此,张丹逃过一劫,最终为中国队收获了一枚宝贵的银牌。

  网络编辑:刘春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